教育理念分析
1、职业与平等
千余年的科举制在中华大地培植起尊师重教的传统,和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使中华民族得以勤奋向上,整体上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但同时也形成严重的等级观念,形成对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在薪金待遇和社会地位上的歧视。华人家长望子成龙,不论子女潜质如何都要读大学,而且要读好大学。过度的功利考虑,常常与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潜能背道而驰,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
这样的社会里,中学教育‘智育至上,升学率第一’很难避免。各种不同的学生,一律以科技人才为模型来塑造。学习好就是德智体‘三好’,就是好学生。而若学习成绩差,则尽管具有其它优点或特长,在学校里也难以得到展示和发挥,总是处于劣势地位,这对孩子很不公平。
西方社会更能以平常心看待社会上不同的职业。美加很多行业蓝领工资大大高于白领。西方孩子不读大学,从事体力劳动,家长和孩子都很坦然。加拿大的中学里,学生之间较少竞争,互助友爱蔚然成风。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升学竞争不甚激烈,西裔与其他族裔对教育的要求远远低于华裔,方才使前述教育体制与方法延续数十上百年而不变,使得三亿人口的美国培养不出足够的科技人才,而要依赖‘进口加工’。
美加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同,阶层之间差异很大。由于公立教育质量低下,上层家庭的子女多数入私立学校,入公立学校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也抓得很紧,使之得以考取大学。尽管本国中学输送的学生不够合格,然而随着愈来愈多的移民学生与留学生加入竞争,美加著名大学的门槛依然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只是社会底层的后代被抛得远远的,愈来愈难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在中国,经历了几十年教育的普及发展,由于改革开放后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教育的公平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智育与全面发展
在中国的中学里,虽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调年年唱,而真正得到重视的是智育。高考竞争激烈,学生日日苦读。文革前男孩子人人喜好的足球,以及后来遍及城乡的乒乓球运动,早已好景不再;中学生每学期两周的下乡劳动,也已成为历史。
而在西方中学,除上述多种多样的选修课、职业教育外,课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各种乐团及演出、运动队与比赛、野营、辩论与演讲,乃至国际学生交流等等,不胜枚举。西方人酷爱体育,滑冰与滑雪、各种球类,处处见到青少年在尽情地运动、玩耍。
通过这些课程与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的,不仅是学业知识,还有动手能力,生存技能,人际交往,社区与公民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等等;更是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教育的着眼点是社会的‘人’,而中国则着眼于‘就业’。
然而北美中学智育落伍,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已为国际奥数等学术活动和国际学生评估所证实。高中生不清楚年、月、日以及一年四季的成因,回答不出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首都在哪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非但如此,北美中学里还弥漫着一种‘反智’的气氛与倾向。学生们熟悉与崇拜的是球星、歌星;迷恋的是网络游戏、泡吧,派对;而用功读书则被讥讽为‘书呆子’,常常遭到同学的排斥。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