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最令国人关注和赞扬的,是对学生创造力的重视和培养。而中国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缺少创新精神则为人所诟病。
中国教育的模式化,一刀切;意识形态上钳制自由,压抑个性;灌输式而非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使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会考试却缺乏创造力;缺少梦想,不敢标新立异;偏才、怪才没有施展空间,更难以产生卓越的大师级人物。
而西方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自闯新路。此种观念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如英特尔、西门子等各级各类青少年科学研究奖项;又如艺术类课程,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自由创作;而中国此类课程多为基本功的训练等等。重视教育的西方家长,让孩子补习的不多见;但带孩子去博物馆、科学宫等场所,开阔眼界,培养兴趣是经常的。众所周知,大学录取也不只考察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特长与优势,注重创造力。
然而,西方的基础学业教育确实薄弱。创造力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离不开学生在语文、数学和科学等各方面的素养。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没有坚实的基础,许多情况下,所谓创造力注定流于空想。而学业基础与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靠经年累月一点一滴的积累。
前面提到中国中学的管理为‘保姆型’,而西方为‘开放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大抵也是如此。
西方孩子其实很羡慕中国孩子,因为中国家长不但出资为孩子补习,而且努力供孩子读书至大学毕业。而西方的孩子大多中学刚毕业就必须自食其力。因此美加两国的华裔和其他族裔的移民,尽管第一代的平均收入低于本地人,但后代的教育程度都比较高。而很多西方子弟由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管教都不够,再加上经济原因,无法升入大学。
在子女管教方面,中国家长往往在学业上对子女要求严格,其它却包办代替,溺爱娇惯。学校里,校方与教师为学生安排好了一切。孩子们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与成绩的提高成反比,搜集信息、动手制作、事务处理、以及劳动习惯和生活能力却愈来愈差。
而西方家长从小就鼓励孩子要勇敢、要独立,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西方一般不溺爱年幼的子女,管教比较严格。但只要是正当的,家长不限制孩子的活动。在他们看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孩子试一试就知道了。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自己闯;中学实行学分制,课堂上教师要学生自学,积极的方面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读书的同时,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在校外打工。商店、餐馆、医院、体育教练、救生员、登门售货等等,不一而足。工作是学生自己找的,如非义务劳动,薪金多少也是学生自己和雇主商定的。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