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全国性学术活动活动名单正式公布,明确了29项学术活动活动,涵盖了科技创新、学科学术活动与艺术体育三大类别。其中,学科类别学术活动只面向高中生开放。
尽管《通知》的发布旨在为中小学生减负,打击学术活动市场中的投机行为,规范自主招生。但学术活动数量的锐减和严格的管控标准,或许会加大一些“鸡血”家庭为升学目的而狂刷29项学术活动。
另外,当我们将目光集中在这份清单时,或许更多学生会转向含金量更高的国际赛事,从而走上海外留学之路。
文 | 田菁
编 | April
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29项全国性学术活动活动。其中,科技创新类学术活动12项,学科类学术活动13项,艺术体育类学术活动4项。
图片来源:微言教育这份学术活动“清单”有3点值得注意:
哪3项学术活动活动被删除,为什么?
此前,教育部向大众公示了32项拟同意2019年度举办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活动名单,最终只确定了29项,与之前的公示名单相比少了三项活动。这三项分别是中国写作学会申请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高中生创新作文大赛”、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申请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英语能力学术活动(NEPCSS)”和中国篮协申请举办的“肯德基三人篮球赛”。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调查发现,这3项活动存在承办方违规办赛、学术活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主办方年检不合格等问题,不符合《管理办法(试行)》有关条款的规定,因此取消了上述3项学术活动活动。其中,《管理办法(试行)》指的是2018年9月发布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其对学术活动活动的申报受理、核准认定、组织管理和日常监管作出具体明确规定。
本次正式名单的发布也是《管理办法》印发后的首次评审认定,遵循4个基本原则:
一、资质原则,学术活动活动组织主体(主办方)必须是在中央编办、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正式机构,必须有法人资格,必须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
二、导向原则,学术活动活动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术活动活动。
三、数量原则,严格控制学术活动数量,特别对学科类学术活动数量大幅压缩。
四、公益原则,学术活动活动一律不得收费,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成本。此外,教育部强调,除本次认定的29项全国性学术活动,以及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由教育部按规定举办的学术活动之外,其他全国性学术活动均不合规,严禁在辖区内落地实施,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变相学术活动的查处力度。
一旦发现全国性学术活动活动存在擅自扩大学术活动范围、强迫或诱导学生参赛、收费等行为,要及时进行查处。全国性学术活动活动清单的评审表明了教育部对遏制学术活动活动市场乱象的强硬态度,清单上的各类学术活动活动也反射出社会大众比较认可科技创新和学科类学术活动有助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清单”有了减负效果,
但学生拿到自主招生名额也更难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通知》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此次公布学术活动活动名单的背景之一是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从《管理办法(试行)》的评审标准中限制学术活动举办主体、学术活动种类、学术活动流程和学术活动成绩用途来看,学校将会紧跟政策的脚步优先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升学的活动,招生方面也会更加规范。家长们不必再为五花八门的学术活动活动挑花了眼。
另外,正式名单中明确了13项学科学术活动仅面向高中生开放。这一限制对小初学生而言,减负效果在不久的将来也会立竿见影。其实,《通知》规范的29项学术活动活动与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有密切关系,有助于严格规范自主招生。
“四个严格”,加上“29项学术活动活动通知”,有助于清理国内升学通道上一些投机行为。但在现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的大前提下,高校既压缩了自主招生名额,又强调以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为主,学生要想获得自主招生的优惠政策,就得保证能够从29项全国性学术活动活动中获得至少省级及以上的奖项,而争夺奖项的人数也随之增加,获奖不是一个难字能形容的。因此,学生能够获取自主招生的名额也更难了。
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狂刷“清单”学术活动活动
顶思就《通知》会引发哪些中小学生学习与升学情况,咨询了一位上海四大公立名校任职的国际部老师,这位老师表示清单的发布可能会导致两种现象:
01是否会导致学生狂刷清单中的学术活动活动?
学生只参加名单内的比赛,优先选择那些有助于升学类别的选项。就目前众多高校公布的自主招生简章来看,80%的学校将中国科协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五大学科学术活动省级一等奖以上作为报考条件,突出招收学科特长生的定位。
学校的录取结果影响着下一届的生源,对于那些以纯升学为目的的家庭而言,是否会导致狂刷清单中的学术活动活动呢?并且,目前招生优惠政策以理科为重点,再加上删除的三项学术活动活动中有两项是文科类的活动,未来文科生的自主招生窘境该怎么办?我们一直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多元特色发展又如何实现?
02是否会引发更多家庭转向海外留学?
近来,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大幅减少,像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的招生通道阻塞严重,即便是参加了清单中的学术活动活动,没有拿到国家级及以上的奖项,招生的优势也不大。
如此一来,是否会引发更多家庭转向出国留学这一条求学之路?参赛且能获奖是大家众目所归的,但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奖项有无。如今教育部制定清单的目的是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而非功利性,是想要传达一个良好的教育理念,试图拉回众多家长的理性认知。我们不希望看到那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多元评估体系。
03清单的发布对国际学术活动有哪些影响?
目前看来,关于全国性学术活动活动的清单及其相关政策的发布,对中国学生参与国际性学术活动活动不会有太大影响。除去参加清单中的29项学术活动活动,未来中国学生或许也有可能将目光转向更多种类、含金量更高的国际学术活动活动。不过国际学术活动活动要想取得好成绩也不容易。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学生在一些国际赛事上的表现。从2016-2018年中国队在国际奥赛中获奖的总金牌数来看,我们整理了3年来4大国际奥林匹克学术活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国队获奖的情况,中国学生的表现属于正常发挥(见下图)。
2016~2018国际奥赛中国队表现
值得一提是,相比2000~2010年期间,在国际数学奥赛中中国队9次拿到团体冠军,中国队已经连续3年无缘团体第一了。并且在今年,2019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该赛事被称为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赛事中难度最高的赛事之一)中,中国队下滑至第六的事实,使得大众再次思考,我们引以为傲的数学强项怎么了?
今天我们暂且不展开讨论,这些赛事中中国学生成绩变化背后的原因。不管未来有哪些变化,诸多国际赛事对一位学子求学路上的重要性无需多说。
那除了学科类的国际学术活动活动,还有哪些是值得学生去参加的国际学术活动活动呢?我们梳理了一些活动供参考。
当然,也欢迎大家推荐更多高质量的国际学术活动。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