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出国留学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出国留学只是些有钱人的把戏,有人认为国外的教育更能培养出全能型的人才;有人认为出国留学比较适合研究生,因为他们的心智比较成熟,而又有些人认为更应该让孩子去大学读本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国外的环境中。总的来说,不管现在人们对国外的教育有着什么样的热忱或偏见,现在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以往数量更加庞大,而留学生的质量也更加优秀了。
1
与出国的“初相识”记得在小学,我就怀揣着一颗出国的心。小学毕业之际,我与同学的告别词便是:将来哈佛校门口见面。在那个时候,虽然想法比较狂妄,但是心底却埋下了出国的种子。相比较其他的同学,我的小学时光可谓是与众不同。当其他的孩子都在各种补习机构东奔西走,学习奥数的时候,我却在小区的院子里整日玩耍。练琴,画画才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当别人还在学习小学英语课本上的那些无聊的对话时,我却忙于去记那些迪斯尼原版电影上的台词。总之,在我现在看来,在当时,我的父母真的为我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让我知道,除了在学校学习的那些单调的课程外,这个世界上还有艺术,有文学,有音乐……
2
与梦想渐行渐远但之前的一切美好,就像海市蜃楼。升学这一场狂风,直接熄灭了烟火。从来没有担心过成绩的我,开始面临小升初升学的压力。我,连同我的父母,似乎都在这一刻开始怀疑之前的教育是否的确有什么问题。三年后,当我回想起那一刻,我还能想到当时的失落。看到其他同学都通过华赛,奥赛的成绩进入到他们理想的中学里,我们的心里确实不是滋味。于是,峰回路转,当我进入泡中之后,我开始了历时三年的疯狂补课经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虽然上课的长短不同,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中考的五门主课,全都出现在我的schedule里面过。从此,小学的那些活动便逐渐地消失在我的面前。初一,我停止了继续训练羽毛球,放弃了我奋斗多年,获得的四川博物院“十佳讲解员”称号;初二,我练琴的时间越来越短,开始接触古典的我,倒过来开始弹一些流行曲目,只是为了避免手感生疏;初三,在中考的前夕,我无奈之下,放下了多年的素描功底。就这样,在老师的“熏陶”下,同学们的影响下,我的注意力就从“出国”逐渐转变到了“中考”,“高考”,“四七九”。我仿佛逐渐开始融入到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当中,每天上课,作业,考试,三点一线。可是天性好动的我是不太可能可以一直这么安静下去的。从初二开始,因为各种会考,诊断性考试的折磨,让我开始“自寻出路”。那个时候我的想法便是,我一定要做点不同的事情出来。于是,学生会(事实证明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会都是帮老师办事的,说白了就是纪律委员,于是我果断的退出了),阿思丹商赛,自己带别人到国外去玩等等等等。很快,时间就到了初三,成堆成堆的试卷从老师的办公桌上转移到我们的桌上。看着一道又一道,对我来说一模一样的题,内心的抵触情绪愈发强烈。每天晚上,我都感觉我做着完全重复的工作,做题,改正,做题,改正。那个真的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我再也不想在高考时再经历同样的事情了。
3
挣扎后的决定自然而然地,我重拾了儿时的梦想,认定了出国留学就是我心中的最好的去处。在这个时候,我一 个关系很好的姐姐申请上了美国的莱斯大学。同时,我所认识的比我高一朋友们,也大多去了国际部。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一家就开始去了解成都出国的各种方法:有些人脱产,有些人去国际部。刚开始,我们的打算是脱产,因为我之前提到的姐姐,她就是初一在普高上完了过后,才开始的国际课程。但是,后来我们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脱产这种模式最后再申请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劣势,就是大学无法获取到你的GPA(平时成绩)。在我中考时,成都的国际学校最有名的就是九外和成外的国际部了。据了解,九外的学生主要会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学的是IB课程。成外是AP课程,学的主要是AP课程,去的是美国。就在这两个选择里面,我开始摇摆不定了。当我考虑这两个学校,各种小道消息,资源就会接踵而至。我不停的权衡这两个学校的利弊,也无法得到一个结果。去加拿大,申请到排名靠前的大学的机会较大,但是教育资源可能不如美国。同时,在加拿大留下来的机会较大。虽然去加拿大有诸多的好处,但是从小受到美国文化“熏陶”的我自然更愿意去美国。就这样,我来到了成外国际部。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