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中世纪的强盛、近代的骄横、当代的辉煌,产生过众多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文学巨匠、音乐天才和科学巨擘,从德意志大地上升起的那一颗颗璀璨的巨星,曾照亮了人类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大半个星空。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人在一片废墟上创造经济奇迹,建立起一个无可匹敌的“制造业帝国”。人口不过8,300万的德国,创造了2,300多个世界品牌,制定了全球制造业中的25万多个标准。
今天,德国是欧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单枪匹马撑起了欧元区28%的经济。
多数人认为,“德国制造”之所以享誉世界,是因为根植于德意志民族文化深处的“工匠精神”,但归因于精神,难免抽象,更实在的原因莫不如说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即“双轨制教育”(Dual education system)。
所谓双轨制教育,就是课堂和工厂结合,理论与实践同步,学校、企业及政府三方协力完成的一项职业教育计划。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边在职校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这样,学生熟练掌握了相关技能,毕业之后,可不经实习期立即上岗,就是公司都喜欢的那种“拿来就可以用的员工”。
乍听起来很简单,但德国人何以借此在制造业中傲立枝头?那些借鉴德国“双轨制教育”的国家又为何苦于学不到精髓,最后以失败告终?
1
从娃娃抓起,尊重差异
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早已渗透到学前教育,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幼儿园、甚至是小学,老师并不急于教小孩认字、算数或参报各种兴趣班,培养各种各种特长,而是尽可能带领孩子,走出课堂,去接触自然,从而培养孩子的认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当你走进德国幼儿园时,仿佛就像走进一座丰富、多彩的花园,除了跷跷板、秋千等人造的各种玩具,草地、沙丘、花圃、小沟渠也是一应俱全。这还只是幼儿园院内的世界。在德国,幼儿园还会定期组织户外郊游活动,父母一块陪同,因此也有了“德国把幼儿园开到了森林”的说法。
幼儿园鼓励孩子做各种手工活,捏泥人、制作面具、机器维修。即便是上了小学,学生学业压力增加,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这件事的重要性丝毫未减。孩子们除了上午上课,学习读、写、算的知识和常识,下午仍要参加课外活动。相比追求分数,德国人更注重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技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德国教育尊重差异。小学毕业后,学生是上职业型技术中学,最后接受“双轨制教育”;还是上学术型中学,最后迈入研究型大学,由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做出抉择。老师根据学生的课业成绩、日常表现,给出综合建议。老师的建议不受家长左右,而家长则结合孩子的实际意愿,最终作出调整。
正是因为教育体系的偏向不同,整个德国社会不会一昧追逐学历、学位。德国人也从来不觉得一个人就读职业学校会低人一等。而这一点往往是那些德国“双轨制教育”模仿者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的社会价值观,而且要从制度和法律等层面,将政策落到实处。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