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美高历程。我14的时候到了美国,第一次出去是在13岁寒假去英国游学,有幸能够深入了解欧美教育体制,非常喜欢的当时的课堂氛围,学校非常倡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大家合作研究,这跟国内教育体制有很大差别,让我对学习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回国之后我跟父母认真探讨了出国留学问题,感谢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他们也认为美国教育优越性更明显一些,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视野拓展都有丰富的资源。定下美国方向之后,父母决定让我出国读高中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美国大学生活,现在回头看,是美高教育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
美国教育对我最大的作用是让我养成了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论是国际政治课上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正反思辨国际问题的过程还是物理课上比较难懂的自学课程,让我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自我思考,自我发掘,不断探索的能力,这些跟我在国内接受的“填鸭式”教育形成很大反差。
首先大家很关注的是到底要高中留学还是本科留学。
首先我要承认的是国内同学和我在数学方面是有差距的,初二初三的数学我基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决定不专攻数学,在美高学的微积分跟大学衔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有一个同期出国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同学现在差不多要学到线性数学了,所以这都是因人而异。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最顶尖的教育质量,很多世界名校都在美国,在美国本地读高中更容易被这些名校录取。从学生身份来看,在美国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也算做是美高生源,美高以外的都会被称为国际学生。美国名校招生官在审理申请的时候会更偏好美高学生。为什么美国大学会把美高就读学生看作是本土学生呢?他们认可美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美国大学录取一方面要靠GPA,SAT等硬性成绩,另外还要看学生的课外经历。GPA要综合考勤,平时论文成绩,课堂活动参与度,以及最后的考试成绩,国内教育体制一切都是为了最后一次考试,中间的过程不会太受重视,国内出示的GPA在美国招生官那里会打一个折扣,这就是美高的优势。
课外活动方面,国内学校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可能不会给学生充分时间,第二是没有资源匹配。美高体制直接接轨美本,都是按照美国大学的要求来设计,一般的美高社团都会比较多,比如戏剧社,校报,机器人社团等,你喜欢的社团都有可能在学校找到,这些都是很好的资源,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这一切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第二是公立还是私立的问题。
国内学生最多只能在公立学校读一年,大多数家长会直接选择私立。我简单说一下我在公立学校三个月的体验,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公立学校人非常多,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放到每个学生身上,对国际学生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但是有些排名较好的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门槛会低很多,而且会提供一个比较纯粹的语言环境。相比而言,私立学校人数虽少但也很国际化,学校会聘请更加专业的counselor和家长学生沟通,无论是在活动规划还是大学选择方面都注重个性化发展。
第三是住寄宿家庭还是直接去寄宿学校。
我一开始是在寄宿家庭,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寄宿家庭可能不如宿舍系统照顾周到,在饮食和卫生方面可以锻炼我们的自理能力,我有时需要自己做饭,作为家庭的一员周末也会帮寄宿家庭打扫卫生,除草等;其次寄宿家庭会有一个全天式英文交流环境,刚开始的几个月我的英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周末活动很方便,寄宿家庭会根据的我的需要把我送到某个地方或者陪我参加。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和寄宿家庭也会产生一些矛盾问题,所以有利有弊。寄宿学校有专门的保安和餐食供应,可以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惯,寄宿学校的缺点就是遇到假期宿舍关闭需要另行安排住宿,行动会受到一些限制。
第四个问题是合校还是单性别学校。
这两种学校我都读过,在合校会更懂得和异性相处沟通,学校提供的舞会之类的活动会提供一个更完整全面的美高体,对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会更好一些;女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会更加侧重于发挥女生的特长优势,女校也会侧重于女性领导力和辩论能力的培养,开办了很多这方面能力训练活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在学校担任机器人队队长,编程社社长,这种机会在合校是不容易得到的。另外家长们不需要担心单性别学校的孩子会跟社会脱节,我们会经常参加学校安排的跟男校的联谊活动。
总结一下美高的选择,总体来说美高学术,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是三大支柱。以学术为例,学术是基础,GPA非常重要如果你学习成绩特别好并且在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学校,你需要在学术上花很多时间,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可能就会有所缺失,你也不一定能得到令你满意的GPA;如果你的学术能力中等偏上在一个竞争不是很大学校,GPA提高的可能性反而更大,所以宁可当鸡头不当凤尾。选择高中不要一味地冲刺名校,要有策略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美高教育给我带来的另一方面是自信心的培养。我觉得不论是融入合校课堂还是和女校的学生打成一片,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不断尝试的同时对我的自信心是很大的提升。
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去美国之后的文化差异和冲击,我建议到美国之前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英文能力了解校园文化,去之前可以看一下近几年不带中文字幕的校园美剧,一边学英语一边了解一下美高的学生都在干什么,听什么音乐,玩什么体育,用什么社交软件。
社交是美高比重很大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内向的人来说,我逼着自己和美国朋友不断找话题 ,还是会经常陷入不知道聊什么的尴尬场面,另外我真的被美国社交时间和长度震撼到了,和国内每天在教室坐着不同,美高课堂没有固定的班级,每天午饭休息时间也要自己想办法交朋友。入学之前我听一个同学说她的一个韩国朋友去美国之后因为没有人一起吃饭会觉得尴尬,每天拿着午饭到卫生间偷偷吃,一开始我也不理解,去到美国之后才感受到相同程度的社交压力。去到之后找到一个跟我课程重复很多性格很好的韩裔美国女生,跟她熟悉之后打入了自己的一个小圈子,中间还是费了不少的功夫。我们每天要听一整天的英文课再加上和朋友沟通,体力消耗很多,回家之后才能让自己静下来慢慢恢复体力。
帮我融入学校生活的另外一点是社交party,学校会经常举办社交派对,大家吃着披萨薯片和同年级的学生互相认识;还有一种是舞会,正式的舞会有两个,比较随意的就是大家在学校礼堂跳跳舞。我第一次参加春季运动级的舞会,当时认识了很多朋友,和大家慢慢熟悉之后会去参加其他舞会。
适应美高的过程中要感谢我的寄宿家庭,他们不仅会送我到同学家参加派对还会邀请其他人到我们家做客,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我和同学的关系。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帮助我学习英文,帮我把每天的上课内容复述一遍加深我的理解。
适应课堂问题
我最开始上健康课是给刚入学的学生设立的,老师是一个十几年教龄的非裔体育教练,整堂课没有教材全凭老师自己的经验讲故事,课堂测验也是基于每个故事的细节来设定考查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对于其他美国同学来说可能就是听故事,对我来说整堂课必须全神贯注,抓住故事的每一个细节。经过几次不太理想的测验,找到老师告诉他我语言方面的障碍,老师同意我把每堂课内容录下来也会给我解释我没听懂的地方。通过老师和寄宿家庭的帮助,不管是和他们的关系还是英文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在课堂上也慢慢活跃起来。美国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学期评分里边课堂参与度占很大比重。
关于选课
我建议按照自己的兴趣选,这与你感兴趣的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规划有关。比如你对医学感兴趣,就可以多选一些生物,化学,解剖类的课程;想学画画,选绘画。第二根据自己的能力选课,美国课程分不同等级 regular,honors,honors课程在GPA里有一个加权的部分,如果你有能力完成更高等级的课程可能对以后申请大学有帮助,如果你纠结上regular还是honors,我建议你上honors,honors可能是你上AP的一个先决条件,reguar和honors有时难易程度相差并不大,可以先上honors如果不行转到regular,这不会有任何影响。
课外活动方面就是六个字:广撒网多尝试。
我建议大家用前两年的时间多做一些探索,看看自己真正的热爱,不要功利的想这个活动对以后申请大学有没有用。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美高做了很多不一样的事情,这不是浪费时间,申请大学的时候你可以发现这些经历都是可以用来做素材的,更重要的是你值得在高中花时间找到你一生的热爱并且规划你以后的发展。任何一个人在美高的高强度环境下都会有孤独和不适应的时刻,尤其是刚去的第一年远离家乡和父母,在一个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学会自我调节尤为重要,如果社交太多你可以回到房间休息一下。大家都听过3s:study,social,sleep,做好这三方面的平衡就要考验自己的时间安排能力,怎么把美高生活安排的有滋有味又不会累到崩溃是一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事情。
首先是管弦乐团,我很感谢学校提供这方面的资源。我一开始进入乐团是吹长笛,我们和戏剧社合作给他们当伴奏需要一些额外乐器,我想把效果做到最好但是人手又不太够,我自学了木琴,手风琴,这也让我在转学之后做passion project时可以把几样乐器结合起来自己做成视频。
其次是学校机器人队和编程社团,美高的很多社团都会给学生提供边学边玩的机会,我们去到Google,这是我们去Austin University参加机器人赛。我参加了编程女孩暑期项目,7周时间里我们会学习各种机器人编程语言,我把这个项目带到学校创立了编程女孩社团。
另外运动也是美国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混校的时候我参加了网球,到女校之后参加了cross country每天会跑5000米,定期会有比赛在一个相对小的圈子里结识了好朋友。我今年参加了一个击剑活动,学校特意给女生创造的一个机会,把我们带到击剑社参加活动。
小留学生心理问题近几年随着留学的低龄化趋势,小留学生自杀率越来越高,家长们也很关心海外生活适应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把我和身边人留学的心理路程分享一下。以下需要小留学生有所意识,家长需要充分了解以便给予正确的引导。
最普遍的就是学业压力,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看似是一个人的前途但是每个小留学生身上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很多留学生都明白留学路上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但是一开始的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国内重点学校或者国际学校的尖子生面对出国之后不同心理落差会对自己的表现有失望,对小留学生来说是世界观形成的初期,出去之后见到这么大的世界对自己的定位会产生自我怀疑这是很正常的,对于学生来说我建议自我疏导并且寻求帮助,发现自己心理压力太大的时候就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结交新朋友尽快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会减少自闭心里和孤独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可以求助学校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不要害怕别人的看法或者是一点小事不愿意麻烦别人,学校老师都很专业并且会积极想办法帮你解决学习,生活上的苦恼,你有任何烦心事都可以找他们聊一聊。
对于家长来说,我理解家长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理,但是沟通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真切的关心通过批判性的言语表达出来,避免对孩子造成进一步的心理伤害,恰恰是父母不经意间的言语会击破小留学生最后一道心理防线。面对独自在外的留学生,要辛苦家长保持一个温婉友好的态度,经常询问他们的心理感受,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长都会在他们身边,是他们永远可以依赖的港湾。
首先是申请时间
我申请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张,建议大家申请美高的时候注意时间安排,早做考试安排早过学校门槛才能进一步得到机会;
课外实践
和美本申请一样,美高也要看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在文书里边尽可能展示你在课外活动,社区服务方面的贡献。申请材料简单列一下,我当时考的是雅思,SSAT,有些学校会要求面试,初中成绩单。
美高升本规划我把四年的经历简单做了一个规划九年级建议大家夯实基础,接下来四年的课程规划有个大致安排。
九年级也是探索不同活动的过程,可以尝试各种活动,最重要的还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对高中和大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10年级就要开始思考美本的申请,考试规划要列出来;参加完活动之后要确立一个大的兴趣方向,有些活动可以深入参加尽量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11年级需要潜心准备,把之前的成绩规划一下,GPA是最重要的,也可以创建自己喜欢的社团;
12年级主要是大学的选择,12年级上学期是一个时间比较难安排的阶段,你需要把各种活动整理好放到文书里给大学招生官展现一个最全面的自我。然后就是慢慢等待收获喜悦。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