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国际学校新生家长交流群里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要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许是深有感触,一下子就引爆了讨论热潮。
大家选择入学国际学校的原因很多,或因为户口问题、或因为国际学校的教育优势、或因为孩子在公立学校表现不佳......但都有一个共同目的:为了孩子的未来,想让孩子变得更好。大部分家长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都会想很多,考虑过各种出路和后果,就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但孩子的未来规划之路难,难于上青天。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为什么要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
还在上G1的小墨妈妈提到这样一个现象,她们家亲戚的孩子,目前在私立学校重点班上3年级,但每天作业都要写到11点,孩子都近视了。
公立学校普遍学业压力大是目前困扰于家长和孩子的问题之一。教育部也曾为此出台“减压”政策,但根深蒂固的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反而课外学业辅导的“隐形压力”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可能会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转战国际学校,希望给孩子一种全新的教育体验。
“我就不想孩子这么累,一点童年都没有。”
这是一个家长怀着对孩子的关心,所做出的真挚淳朴的愿望。
与小墨妈妈单纯地想给孩子减负不同,Kim妈妈希望可以发挥孩子的潜力。
怎么发挥孩子的潜力呢?Kim妈妈选择了送孩子进入国际学校。
想让孩子全面发展,是每个家长心中的美好愿景。
但普通公立学校更多是看重应试成绩,而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多重可能性。国际学校更多强调解放天性,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倡导个性发展。
走班制教学、多样的选修课程,也决定了国际课程可能更受孩子喜爱。
曾经有一位家长坦言道,自己的孩子进入国际学校之后,从一周请家长四次的熊孩子,变成了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孩子,因为孩子在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给了他展示自己的机会。
国际学校很好,但公立学校也不差啊。
Elsa妈妈讲到:“我们现在就感觉吧,孩子有机会读公立小学,也能读双语、国际,但感觉公立的小学基础扎实,孩子的性格方面会受到压抑;双语有点中间夹缝,既没有国际那么强,又没有公立学校的基础,孩子课外的补课少不了是个鸡肋;而国际学校,在小学阶段,感觉看不出孩子会有什么特别,这个对家长的内心考验比较大。要不怕,和公立孩子比,有可能(别人家)公立三年级(的孩子)会很多东西了,可咱家娃好像天天在玩。”
这也是很多家长纠结过无数次的问题。似乎,无论选哪一条路,看起来都不是最好的。
事实上,无论你选哪一条路你都会后悔,无论国际学校有多好,亦或是公立学校更适合,时间久了,两者之间的弊端也都会显现出来。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路,只有最适合的路。
道理虽说如此,纠结始终存在。难不成,真的要纠结至死?
这个时候,Andy爸爸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如果拉长看一点,可能会更好。”
他提到:“可能把有些问题看透以后就不担心这些问题了。如果拉长看一点,可能会更好,看20年后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那倒推回来现在需要给他做哪些铺垫?而不用盯到现在的一点点所谓的差距。”“考上好学校只是成功路上的一个节而已,不用太过于盯着。”
学习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无论选择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孩子都不会轻松,只是忙碌的方式不一样。选择最适合自己家庭、最适合孩子的路,然后一直走下去,结果都不会差。
三厘米的旅程,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教育亦是如此,它注定需要等待。
Andy爸爸是一个创业者,把一件事情研究分析透彻是他一贯保持的一种优秀习惯。从讨论项目到讨论孩子,他将这种习惯延伸至教育问题上来,他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笔基因纯正的风险投资。
投资是有风险的,而教育投资的风险在于孩子本身。
孩子能不能承受住这些压力和苦难?能不能在这些苦难的基础上有所成长?这些是关键。家长们对此也进行了探讨。
Andy爸爸:“社会所需要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再把这个倒推去细分,可能就是:优秀的价值观、柔性的情商管理、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不甘于现状的自我驱动、极其敢于冒险的精神。”
“如果有这几点,我认为小孩子不可能没有比较杰出的成就,只是时间早晚一点点的问题而已。”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必在乎当下几年的惊慌,设定比较长远的目标,并持之以恒,最后才会裂变式的爆破。”
Elsa妈妈:“孩子的逆商, 这个时候突显了。”孩子的未来由孩子自己把控,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
我们所做的,例如为孩子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例如创造机会(如夏令营、历奇体验等)让孩子去经历和感受更多东西......都只能是起引导作用。
我们要做好的,只是“引导”这关。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