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概念”教学是当今教育圈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什么是“概念”?为什么21世纪的需要“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又是否能满足教学所需?本读书会以美国教育学家林恩•埃里克森(H.Lynn Erickson)的《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时间》为核心文本,结合教学实例组织老师们对概念教学进行研讨。
主持人问题概览
什么是“概念”?
为什么21世纪教学需要概念?
我们的教学是理解概念么?
概念是否分为不同层次、功能?
是否与伦理情感兼容?
主持人发问:什么是概念?这个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先不要有负担。李老师:概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是可以迁移的。金老师:我觉得概念是抽象的,可以跨学科的。夏老师:对事物的本质的抽象认识。
Kelly老师:对一些事物共性规律的凝练表述。
主持人:概念是对一般事物属性抽象化的处理,以期能够归类。
敏老师:在书中理论的基础上我理解的概念较为抽象 但后看到举例物理实验的密度 就有了疑问?是否学科概念也是其中之一?
郭老师:概念是以事实和技能为基础,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可迁移性的理解。
刘老师:我觉得概念是带有总结性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可以用在教学中引发老师和学生思考讨论的词。
李老师:书上提到了:“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可迁移性”,但不知道是否可以用来定义“概念”。
李老师:从知道,做到,到理解,概念是让学生理解万事万物的联系和规律。
Jessica老师:概念是否分为上下层,跨学科的和学科的?
主持人:当然了,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同学科对概念有不同的处理。
刘老师:下面是我对概念的浅薄理解,望和大家一起探讨:概念接近于原理或规律,但更加具有词条化或者说线索化好串联的特点。在说概念时常常提到的范式,这是抽象的学术用语,简单说,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那么,概念式教学,就是以概念或规律的理解为教学重点,知识是在线索不断被深入理解过程中用来帮助理解概念的现象。因而概念式教学要求教师从以前追求知识覆盖面,向追求本源概念的层层深入理解为核心的教学。教学重心从知识转向了概念,从传统的"具体到原理"的学习方式转向了从抽象到现象理解的学习方式。
Grace老师:我也有疑问,好像对概念只是描述了其特点,但没有落脚到一个名词上。
任老师:我从三个维度来分析概念
就本身而言-是重要的思想观点,经久不变的、跨越时空的,抽象的;
就知识而言-是超越事实层面的思想表达,是原则原理和一般方法;
对教学而言-是关联学习材料的桥梁,是教学的载体,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周老师:概念是对各学科底层知识点规律化后可迁移的的具有普遍性的凝练表述。
Jessica老师:那学科当中的术语定义,比如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学科的概念?上升一层是否为矛盾,冲突-学历史的主持人同意冲突为概念,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事件。
陈老师:概念可以是一条原则或者一种观点,它是持久存在的,不受特定起源,学科内容或者时空的限制。
Lyla老师:学科的学习如果从概念出发,会扩散很多的点,如果从具体出发会被限制,有局限。
主持人引导群内共同回归文本的第26、27页,探讨林恩•埃里克森(H.Lynn Erickson)本人在书中对“概念”的定义,对照自己对概念的认识,思考作者如何制定以概念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任老师:概念是抽象、跨越时空的不同维度的、 具有共同属性的的名字或短语。Emily老师:补充概念是被界定为一种心理建构,是对多种事例加以分类的组织性观念,虽然在不同场景中例子会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特性。
任老师:增加概念具备可迁移性以及同意概念可被心理建构。张老师:补充知识结构与PYP分析图,并提出在写PYP planner的同时,除了PYP的7个概念,也要列出相关概念。但由于文本原因,本次未开展此议题的讨论。伍老师: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言语抽象,甚至在社会发展中随着不同事物的诞生和改变会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任老师:补充,概念是可分类的,突出其工具性。
张老师:抽象、跨时空可迁移的概念,还可细分到学科概念。
张老师:我觉得概念就是比较抽象,扩展性比较强,没有办法进行一个具体物体的想象!
主持人总结:概念是抽象、跨越时空的不同维度的、 具有共同属性的的名字或短语,可以被不同学科探究且心理建构具备可迁移性,功能是进行分类。
Lucy老师:概念可以理解成纬度、角度。
任老师向主持人提问:张老师的图表明,概念也是桥梁,勾连具体和抽象,它本身也是抽象,但是还有比它的维度的更高级的“概念”,概括、原理是否可以属于高级别的概念?
许老师:概念是抽象的,多维度的。
丁老师:学科中的定理就是概念吧。
Jessica老师:概念是抽象的,那概念有定义吗?比如,矛盾,这属于概念吧?有定义吗?
任老师:同意定理就是高级概念。
主持人回应任老师:概括不是概念,而是引导学习者理解的目标。
伍老师:学科中的定理是规律,不是概念。
刘老师分享文本-《concept概念》,可以测试“概念的定义”。(主持人会后认为这个测试表很好,避免重新陷入主题的陷阱。)
周老师:学科中的定理就是概念?有些只是规律,不是概念吧?任老师、李老师:理解了概括是表述概念之间的关系。敏老师:概念已经是归纳和主张。郭老师:分清事实和概念很重要。
郑老师:概念是人类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认识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
任老师:书中有明确文字,理论是概念性观点(P27,上图),大家看看我理解是否有误?宋老师:概念分为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微观概念更多是学科内部的。概括是概念的组合。刘老师:我觉得概念起到框架或引导作用,可不可以针对它举出一系列的案例很重要。张老师:因为概念可以推动活动的开展!推动教学活动的往下进行。
詹老师:对于数学来说,概念就是最本质的抽象形式,是人脑对于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
宋老师:概念有助于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
Jessica老师:概念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媒介。(主持人案语:此解释得到了李老师、张老师大大地赞同。)
主持人提问:为什么21世纪教学需要概念?任老师:知识爆炸产生的需要,就知识教授知识已经不能适用于21世纪了,是21世纪需要概念教学的原因之一。Jessica老师:道与术经常无法打通,概念可以链接。李老师:当用概念看待世界时,我们就不会迷乱。
Lyla老师: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的多元化,知识也越来越多元化了吧一个重要背景,面对这种知识大爆炸,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去学习每一门知识,同时提醒主持人,掌握学习方法也很重要。
郑老师:概念成为了解内容和技能的重大工具。
余老师:概念是宏观的抽象的,而事实是微观的具体的。事实可以帮助概念性理解的生成。
主持人分享对21世纪概念教学的体会-在重温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将庞杂的信息在短时间立即处理。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概念帮助我们整理庞杂的信息。(很高兴得到了刘老师的赞同,敏老师开始思考了TOK课程,知识是对庞杂世界的简化。)
刘老师:概念让我们梳理海量的知识,跳到形而上的高度,来解释万千世界发展变化。(回忆起高考考历史的死记硬背痛苦“历史”)
周老师:因为21世纪只是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了,或者发现高效率的捷径了?其实哪个世纪的教学都需要概念,或者在很多学科很多教育体制里也在尝试应用,只不过概念由于是高于知识点的规律性普遍性表达,所以有利于学生加强深度理解和学习能力迁移而已。现在大家都觉得这个重要也就开始推广了。
主持人请大家阅读第11页关于21世纪迫切需要的高阶概念型思维能力。
郑老师: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不能无限的知识教给学生,但是可以引导学生在二维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三维-概念,而概念具备可迁移性。
郭老师:21世纪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需要我们用更高层的思维来归纳整理信息,创造新的东西。
任老师:形而上也是语文擅长处理知识的方法。以前的语文教学是纵向地去概括,而概念驱动式多了横向跨越的维度。
主持人针对21世纪高阶概念型思维能力进行解读,以概念为本位的课程与教学其实涉及了三个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认识信息的方法以及全球文化冲突的层面。
刘老师:回应主持人,个人认为,因为信息化时改变了信息构建方式,以前是知识面为本,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成本高,所以人才评估标准都是以知识为准。但是信息化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成本,人人都很容易获得知识和信息,科技越来越容易对标准化的知识进行复制和对人进行替代,那么对知识和信息的运用将是未来世界构建的新驱动力,是未来人才的评估标准。那么概念的理解程度是以运用为目的,也就是要想真实会运用,就要看对概念的理解有多深入了。吴老师:概念的清楚理解,掌握,有助于超越现实,发展未来。郭老师:问题2基于问题1,概念是从事实概括共性而来,超越事实的思维能力可迁移,对将来有用,因此更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黄老师:概念性教学,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处理聚焦和运用信息,完成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进行深度思考。
主持人继续提问:我们目前处理了概念的定义和概念的重要性。那么,再来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是理解概念么?吴老师:教学不仅是理解概念,而且还有应用概念,拓展概念。Grace老师:说到迁移,是否可以理解为,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老师们有表示好多一线老师还不了解概念,遑论概念教学。(主持人案语: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次研讨会一定要先明白概念)
主持人抛出对KUD的思考,询问大家U是不是只有概念?(可结合第一章的历史课程)
李老师:我们做基础教育,为的不是让学生浅入深出吗?如果要上升(概念)高度,对于刚刚接触PYP的孩子们如何实现理解?——主持人以三个层次来尝试回应此问题。PYP的阶段更像是让学生理解文件与文件夹;MYP的阶段更像是让学生理解文件夹的形成;DP阶段更像是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么使用不同的文件夹,甚至是自行设计文件夹。
周老师回应主持人:应该说教学不单只是对概念的理解,如果把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的话,应该分为这么几个层次:
第1层次也就是金字塔的,最底端是知识点;
第2层次是概念;规律;技能;
第3层次是 思维方式, 例如探究式思维, 批判性思维,成长性思维
第4个层次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真善美;
第5个层次应该是创造;这样一个金字塔
主持人回应:是的,所以U不只是只有理解概念。个人认为,以概念为本位不是只理解概念。任老师补充有时候可以学习能力五层次不一定是割裂学习的,有时候是并列的。
主持人邀请大家思考,概念有没有分为不同层次、功能的概念?并提出MYP中的重大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区别。郑老师:关于概念的不同层次和功能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是有分层次的,像PYP有重要概念和相关概念。相关概念更多的是方便学科展开探究,相当于一个切入点。张老师补充,相关概念更多的是对探究线索本身对一个相近的解释。任老师:MYP的重大概念和相关概念是有功能区分。跨学科跨文化需要重大概念,属于外部功能;相关概念更多专注于学科内部。陈老师:重大概念为超学科探究单元中的概念性理解提供透视镜,相关概念则是为特定学科中概念性提供透视镜。
刘老师:如何设计以概念为本的理解目标, 我觉得我需要一些策略和方法的帮助。概念为本的教学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对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在实操中,难免又回到了传统知识为本的教学模式-主持人回应刘老师提到的问题其实是事实与概念的平衡。没有事实,概念是空中楼阁;没有概念,事实成为繁杂的信息。所以时时刻刻检验对概念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主持人总结:概念本身是有层次的区别,要想帮助学习者进行概念性理解,要结合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概念进行设计。
主持人再次提问:伦理情感与理性概念能否共存?郭老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寻找规律、相同性和不同性的比较能力神话了心智处理,所以我认为是并存的。黄老师:理性概念对应的是感性概念么?宋老师:概念不是冷冰冰的归纳推理,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一定会付诸负责任的行动。
主持人分享自己的纠结——当我们把中国历史做理性探究的时候,学科素养当然很好的连接。可是传统文史教育其实扮演了连续性的伦理认同,不只是理性的学习方法。有一天中午跟学生去吃饭,因为走的慢被学生嘲笑我老了,也不需要吃饭,我回答:“廉颇虽老亦能饭”,学生可未必理解这样的情境。因为所在的学校学生也存在“第三文化”的问题。认同的连续性不一定在学习方法中完全体现,这就是我思考的,伦理情感和理性概念能否共存。
Jessica老师分享教师模型与建模知识框架,并提出概念相当于发展元认知,ATL相当于发展建模。(主持人案语:ATL分层在研讨会中也意外成为了主角,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展开,这或许可以成为本读书会中的一个延伸主题)
任老师:概念是什么?概念就是考完试后,多年以后很多的知识都忘记后还留下的东西!我已经忘记了物理的定理数学的定义历史的事实语文的很多作品,但是这些忘记背后的东西沉淀在我的人生里了 至今支持我 激励我对未知好奇,成就我终身学习的能力,塑造我对这个世界对自我的理解方式······我想这个抽象的、沉淀下来的东西就是“概念”。埃里克森把它提炼出来 让我们教育者在教育之初就给予学生,这就是教育家给予受教育者莫大的恩馈!——李老师分享爱因斯坦的原话:当人完全忘记在学校里的学习所存留的才是教育(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该ppt来自台北奎山的王教授)主持人 :我其实记住的是情感,大约,那一瞬间的感动与肯定,能够超越概念。从感性的角度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是一个TOK问题。Ellen老师:除了知识记忆中还有场景,当时的 context 印象也会比较深刻。Meihua老师:知识、情感、精神缺一不可,只知识太冰凉、只情感太浪漫、只精神太虚幻。求知虽然求的是知,却是多感官多体验的。
任老师:我们把老师们的回忆中的东西提炼出来,很多都是可以指导我们今后教学的东西,都可以在之后的讨论中结合抽象去理解。
主持人反思:本次读书会是啃书队第一次研讨。一开始设定畅所欲言的初衷,也是希望大家先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再通过文本的共同阅读,对“概念”的理解、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等达成共识。通过讨论稿的整理,群内踊跃的分享,相信大家都会赞同初衷已经达到。但畅所欲言也带来太发散的问题。对此, 建议群内老师可以针对主持人已经抛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主持人可以在每一部份开始讨论前,再次提醒大家。
来自IB教学研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