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 google 南加大,词条里的第一个联想是 “ ranking ”。去年,南加大在 US News 排行榜上排名 22,而录取率也断崖式下跌,直降到 11 % ,把不少优秀学子拒之门外。
所在城市:东南沿海一线城市
学校类型:知名普高国际部(课程体系)
TOEFL:110+
SAT:1500+
SATII:数学 790;物理790
:五门
专业方向:Economics / Business / PublicPolicy / Sociology
keywords:social activist;resilient;goal-orientated
申请策略:没有曲线救国,申自己想学的/与各个方面都匹配的专业和喜欢的学校。RD 选校比较激进,不包括 UCs 排名最低的申的是 NYU 。
焦虑必备:耳机 / Kindle / 笔和纸 / 知乎除了 “ 2019 Fall ” 以外的所有话题 / 小熊饼干
3.23 , 凌晨四点。
我没有设置闹钟,但是还是在这一夜数不清是第几次醒来的时候看到了手机上的来自 Smith College 的 Status Update 。三分钟之后,我查到一封来自于这个我认为做了一次非常好的 alumni interview ,而且各方面也比较匹配的文理学院的 Rejection 。
五点。
我登上 Barnard / UVA / Northwestern 的 portal ,没有迟疑的点开每一个 view update , 平静地接受了所有早有预料的结果。
七点半。
inbox 里安安静静的躺着 UCI / UCSD 的 status update,当然,还有一个我根本不想查的 UCLA ,和在递交申请的那一刻就知道肯定会是 Reject 的 CMC 。
八点。
被五连拒安排的明明白白之后,我不敢对即将 release 的我在 RD 阶段最喜欢的学校的结果有任何期待。
3.24,凌晨一点。
我听说了一些申请季当中的不公平和无法理解,心烦意乱的时候,第无数次打开我的 USC 文书,一个词一个词的慢慢读着,回想每一个词背后的,我的所有热情。
Shawn Mendes 的《 Imagination 》在我耳边循环播放了三个小时。
3.24,6:34。
在和朋友讨论是去 Boston College 的冰天雪地里被冻到抑郁还是去 UCI 的时候,USC 的 status update 的邮件提示弹了出来。
“ 这个确实不太顺利的申请季终于要结束了 ”,我想。
6:42。
蓝色的 “status update ” 后,是 Congratulations .
从小在大城市长大,可能是因为特别习惯,所以不觉得大城市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因此,当周围很多朋友早早的喜欢上 UCLA,UCB 和 NYU 的时候,我选择参加了在美中大农村的 Wustl 的 High School Summer Scholars Program 。
和特别好的一群朋友过了难忘的五周之后,我觉得小城市的学校可能是更适合我的选择: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跟大城市其实没有太多差别的生活设施,和一个更适合静心学术的环境。于是我选择了 ED 了这个常年位于 “ 全美最危险城市 ” 的学校。略有一点出乎意料的被拒之后,我明白 RD 是我逃不过的艰难旅程。
我开始思考: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校?我想学的专业在这些我喜欢的学校里是否有着良好的教学质量 / 发展机会?这些学校所在的城市是否可以让我不用因为生活不便利 / 天气太不好等说起来可能有点荒唐但是对我来说很关键的原因而不能安心学习?所以,满足这一切要求加州的学校们似乎并不应该从我的理想学校名单里被划掉。
因此,根据我想学的专业( 商科 / 经济 / 政治法律相关 ),我最终选择了申请 UC 系的四所,USC 和我非常非常热爱的高冷文理学院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它一年只在大陆录个位数的学生,没有 ED 它可能是我申请季当中为数不多的令我遗憾的事 )。
接下来对 USC 更详细的 school research 让我对这所学校除去好感之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去它的黄金位置以外,它的很多学院由于强势的学术水平都在美国大学中位列前茅,比如 SCA , Annenberg , Marshall , Price 等等。
同时,由于 USC 较强的 career orientated 氛围,它的校友网络联系的非常紧密,不仅能确实的为每一位 USC 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指导,它的 school pride 能够让每一位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的毕业生感受到归属感。同时, USC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一个 work hard play hard 的学校,在确信自己确实做不到永远埋头苦读( 确实没那么爱学习 )之后,我觉得 work hard play hard 的 mode 会让我在大学四年除了接受更高水平的学术训练之外,也有更多机会尝试新事物。
被 USC 录取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作为大众情人,USC 的申请人数逐年上涨,而在录取率却持续走低,今年已经低到了 11 % 。这样的竞争在有着大陆 applicants pool 中最顶尖的一群申请者的我的高中则更甚。若要分析我被录取的原因,除去运气之外,Academics 这一因素可能真的排不上名。
我相信我的文书会成为第一个主要原因。写文书是我在申请季中最喜欢的一件事,除了偶尔会因为 why school 抓狂之外,对于每一所我申请的学校的文书我都有很多脑洞,再加上喜欢写作,和有极度包容和非常能理解我的文书老师和顾问,我的每一篇文书都很 “特别”,比如我在回答 Emory 关于 “ 你最喜欢什么作品 ” 这一问题时,没有选择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而是写了我最喜欢的说唱歌手 Kendrick Lamar 和他的 To Pimp A Butterfly 对我的影响。
我的主文书之路有一点坎坷,因为我在 ED / EA 阶段使用的主文书和 RD 阶段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篇。而且对于 “ RD要不要使用新一版主文书 ” 这个问题,我和我的顾问,文书老师,外教,父母,朋友都有漫长的讨论和挣扎。两份主文书我认为都是讲的比较新的故事:第一篇可能较于第二篇更加 personal 和 emotional ,讲的是我从小就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直到很多年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圣诞老人其实是我的爸爸妈妈这一过程中的情感转折,和最终对我个人形成积极人格的影响。
而在 RD 阶段,我使用的第二版主文书实际上是我 ED 校的一篇 500 words 的 supplemental essay 。这篇文章是我在申请季中最喜欢的一篇,讲的是我如何发现我自己 extrovert 表面下 introvert 的本质,通过重新定义这两个概念,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篇确实比第一篇更成熟思考一些,可是我的 counselor 也向我提过这一篇可能不会有第一篇那么让人记忆深刻( 不会让人想起 “ 这就是那个相信圣诞老人的女孩 ” )。
但是考虑到与我在 RD 阶段部分申请专业的匹配性,以及是否能和部分 supp 形成一个完整申请形象的可能性,我选择了这篇记录了我从自我怀疑,到向内向外探寻,再到拥抱自我的过程的文书,每次看到都会觉得 “ 那个从热热闹闹的人群里挣脱出来,戴上耳机看书的女孩,真的是我 ” 。
同时,为了克服 “ 欠缺故事性 ” 的问题,我和文书老师决定通过设置小标题来刻画故事场景,试图构造电影镜头效果。我想,不管这个故事会不会是像圣诞老人那个故事那样有很大可能是 “ 绝无仅有 ”,但是在我,甚至是很多人,很多年前就被别人贴上 “ 乐观开朗外向 ” 的 label 的时候,我想告诉每一个能看到我文书的人,在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开朗外向的时候,内向的人也从来不是劣等的存在,而外向的人也不必掩藏自己的脆弱。是这些 “ 内向时刻 ” 让我们思考,沉淀,再更勇敢的面对世界。
主文书其实没有太多的技巧或者策略可言,讲自己自己想讲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就好。我到现在也无法说到底哪一篇主文书更好,但是这两个故事都让我有 " 剖析灵魂 ” 的感受。对我来说,纠结一个确定的,谁优谁劣的答案的意义远没有我通过讲这两个故事,给 AO 展现最真实的自己的意义重大
USC 的两篇补充文书我写的分别是我对女权的看法和一篇类似于 Why USC 的文章。女权这个话题随着近几年热度逐渐上涨,有不少的申请者选择对它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回答 “ What is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tha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you ? ” 时,我想起微博热搜无数次出现的 “ 因为怀孕而被公司辞退 ” 的新闻,和许许多多关于性别歧视和偏见的讨论。
不得不说的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可是由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缺乏,对于女权的看法都大同小异。所以,我除了对 “ 女性应该拥有同等地位和同等机会 ” 这一主流观点表达赞同的同时,也将男性纳入到我的讨论范围:在每个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多多少少的囿于传统观念所给予的性别角色的时候,“Feminism , or gender equality , should not be a “struggle for women by women. ”
因此,AO 可能是从我的主文书,这篇文书和我所申请的专业中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我:关注学术象牙塔以外的世界,对社会敏感话题有浅薄的思考,并且希望在这个有着全美第二的公共政策学院的学校继续追求更严谨的学术训练并且做出改变。
我一直觉得我写过的所有 why school 都是很有诚意的,用我文书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 每一篇都干货满满 ” 。对于这个没有固定写法的文书,我想说的可能就是用对待梦校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篇 why school ,花时间看看官网,看看 niche ,看看知乎,和学长学姐聊一聊,写出来的就会是一篇不错的 why school( 拒绝复制粘贴 )。
有的字数要求不太严的 why school 也可以尝试创新的写法,比如讲一个故事,或者想像你在这个学校的 a typical day 。同时,我觉得将自己的某一个活动和这个学校联系起来,然后体现 what you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munity 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毕竟大部分的学校都不缺喜欢它们的人,在为你提供足够的学术支持以外,他们也希望能从你身上看到能为他们增加新鲜血液的 potential 。
在面对关于 “ 文书到底应该是迎合不同学校的 vibe 还是应该 be yourself ” 的问题时,我想我的文书创作过程已经清晰的反映了我的观点:每个学校都是 diverse 的集合,再 nerdy 的学校如果能看到你高学术水平以外的一点跳脱的精神和思想的火花,那么你也会是能够吸引 AO 的学生。而对于 “ 文书到底有没有用 ” 这样的问题,我想说我也不知道,但是在现在标化相差都在30分以内的膨胀时期,文书可能会成为你申请 package 里的 hidden gem , 是给你说服 AO “ 你真的要录我不然会后悔 ” 的机会,所以在后期标化真的很难更高的时候,不如用心写好文书,这是唯一还能控制的部分。
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好的活动?
我在高一的暑假放弃参加申请到的 Tufts University 的夏校,选择在南京大学开始了我的第一个经济学的 independent research 。像每个第一次面对学术课题和学术论文写作的人一样,我度过了 “ everyday struggle ” 的一个月。这样压力对我的影响不可以说不大:密集的阅读和写作将我的英语能力提高了一层,对于 “ 经济 ”这一学科的了解也远远不仅是 AP 微观经济 & 宏观经济,我也开始有意识的关注不同年代的市场政策对不同时期的金融市场 & 消费者,甚至是政治局面有怎样的影响。这篇论文也最终发表在某一国际会议上。
在我高二参加的 3 月开始的 Pioneer Academics 中,我在一位 CMC 教授的指导下对于历史上几次大的经济衰退等话题进行了学习和研究,也最终完成了 15+ 页的 paper ,不错的 evaluation 和教授推荐信。
除去这两项,我的活动几乎没有跟学术直接挂钩的,不喜欢做让自己压力非常大的活动,除去滑铁卢数学学术活动的一点小奖之外,我连 AMC 的第一轮都差几分没过。但是大部分的活动都能反应我申请人格之一的 social activist ,比如关于社会话题写评论 / 以 Assistant Counselor 的身份参加社会调研 / 策划学校活动 / 有自己的 start up 等等。这些活动可能并没有我的某些同学参加的国际性比赛那样 stand out , 但是它们或许会让 AO 觉得我是一个比较适合学我所申请的专业的学生。
我在高二的时候并没有如愿去到我最想去的 Stanford Summer Humanities Institute,而是选择参加了 WUSTL 的High School Summer Scholars Program ,虽然我不确定这个夏校一直以来被冠以的 “ WUSTL ED 附属program ” 到底是不是真的( 今年比较假 )。
我曾经期待有这个夏校的帮助,我可以 ED 就下车然后走上人生巅峰,可是在 ED 被拒以后我开始思考它的意义。在这个美国中部小城的五周我学到很多东西,有着极高的生活质量,认识不少在某一方面有着很多思考的,优秀的,给了我申请季无数鼓励,在我被五连拒后纷纷安慰我甚至替我感到难受的朋友们,还有愿意为我写推荐信,在离开前的最后一天不忘跟我说 “ 希望明年秋天可以在这里见到你 ” 的老师们。它对我的申请更多的是间接的,可我觉得这就是夏校对于我的意义。我始终认为这是我过的最好,最难忘,也最有意义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夏天——从我第一天到后 10 分钟就因为没带卡被锁在自己的房间外开始。
写到这里,我想我应该可以回答开头那个我无数次问,也被问到的问题:不用觉得别人都在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知道自己想学的专业,知道自己想要从活动里获得的东西,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做能让自己逐渐具备除去必备的学术水平外的专业素养的,做让自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价值的。把眼光从含金量这三个字里抽离,百分百的认定并且投入,请相信 AO 可以看到 Activity List 不超过 150 characters 背后的漫长日夜。
我的高中三年是怎样的呢?在 peer pressure 非常大的环境下吃了很多苦,掉过一切被老师家长反复强调的坑,比如因为活动影响 GPA ,比如 SAT 数学永远不细心所以永远拖腿,比如不要拖延症一切都要早开始早结束。
所幸的是,要强的性格让我愿意以轻度自虐的努力把这些坑一个个补起来,也让我有了更多经历和更多感受。
那个曾经因为 peer pressure 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很容易被情绪打倒的女孩子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很多不如意时保持热情,学会将 peer pressure 变成自己的动力,也学会将自己所得以积极的方式传递给他人。
想对 2024er 们说,申请季里除了我们都在意的标化活动文书之外还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人知道你现在正在参加的 CTB / AMC / 社团 / 社区服务 / 学术研究或者即将参加的学分夏校 / 顶级项目或者 On Campus interview / alumini interview / initial view 究竟能为你的申请加分多少,也没有人能确定 1550+116 是不是就意味着一个愉快的终点,
因为申请季里本就没有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选择,或者绝对有用或者没有用的事情,在自己的路上坚定的走下去,把每一次选择去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放下对于未知的不确定和对别人敏感的心,trust the process 。
一年前被最想去的 Summer Program 拒,和那些在为文书 / GPA / 标化秃头的凌晨一点聊过的人生理想都还历历在目。学到的,改变的,成长的都有很多,我会一直相信 “ 所有为了伟大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从来都不会被白费 ” 。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