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学初中学习语文的感受吗?背诵文言文、分析中心思想、三段式写作
……
回想起来是不是枯燥无聊至极
于是换个学习环境——入读国际学校
这样就可以摆脱学习语文的悲惨命运
……
然而,事实上
越是好的国际学校越是重视语文的学习
就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IBDP课程来说,中文课是一门实打实的必修课,其大纲明确规定了母语权益政策,认为学习母语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需要担当起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学习和传承的责任,由此可见,中文课学习的重要性。在领科,无论学生将来是选择A-Level还是IB,他们在IGCSE课程阶段,都必须修读中文课程。
IGCSE课程中的“中文第一语言”
在学习IGCSE课程阶段,学校选择“中文第一语言”为必修课,并且在课程结束时参加全球CAIE中文考试。与传统的语文学习不同的是在这里,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字词句段篇的学科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相处。这就需要学习自身的民族文化与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能力。老师根据统一教材即剑桥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教材,将辩论、诗歌朗诵、电影鉴赏、戏剧表演、主题研讨等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中文课的兴趣。在拓展学生的文学常识、培养他们阅读不同文学体裁和写作表达能力的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语文就是生活,文学即人学”:去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自然与世界,了解和感受生活,最终建立自我与世界的正确联系。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中文第一语言”中,能够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
运用恰当的词汇、文法、拼写和标点符号;
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兴趣;
增强学生阅读不同类型书籍的能力;
锻炼学生准确描述客观事实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上课教材
IB课程中的“中文A”
很多同学在修IGCSE的“中文第一语言”课程中可以拿到A*的成绩,为何在学习IB的“中文A”课程中无法取得好成绩呢?这大概是IGCSE和IB两个之间的距离是100本经典文学作品!由此可见,IB“中文A”对学生的阅读功底和理解的能力、文学理论的知识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之高。领科IB课程设置中六个学科领域的必选科目之一中文课为“中文A:语言与文学”,非常注重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人文关怀的唤醒,就能力培养而言,批判性探究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其培养目标包括:
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时期、风格和体裁的作品;
培养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建立作品间适当联系的能力;
鼓励学生对作品的创作情境和接受情境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
鼓励学生通过作品的阅读,理解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物思想,并在此基
础之上正确看待当下;
培养学生文学中的美学鉴赏能力;
促使学生从语言和文学中获得愉悦感,提高审美能力;
这种需要学生在大量文学整本书籍的精读和研讨过程中形成独立的文学评论能力的要求,一方面是基于IB“中文A”的最后评核标准——没有客观题,都是通过写作和口语演讲来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是在学习中文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以及理解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但由于IB所有语言的A级科目,是没有教材的,只有一个考纲。因此,“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重任都寄托老师身上了,为此,中文老师会根据IB课程大纲,为学生设计一份包含经典外国翻译作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的书单。
IB“中文A”书单
-中文老师寄语-
王英男老师说:“国际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要求——IGCSE的全球统考和IB的考核;另一方面是,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这能够让他们在未来大学生活赢得尊重;最后,通过母语的持续加深的学习与阅读与思考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情怀,这将使之终身受益。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研究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会每年举办'中国文化周'活动。在文化周里,师生们穿汉服行周礼、唱诗词怀古今、奏民乐定心性、演武术行侠情,一副禅意水墨画尽显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一副动静虚实相合的书法作品流露出中国人的刚健中正人格。
最后,希望这些身处国际语境之下,拥有国际视野的学生,仍能对母语文学与文化频频回首,这才是国际学校设置中文课程最美好的初衷!”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