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职业的关系,这几年一直在国际学校和家长圈里面混。感触最深的就是,外国家长和中国家长的语境对比真的很有趣。拿选学校来说吧,外国家长一般就问两三个问题,诉求简单,中国家长能围着你问上半小时,恨不得列出一个五千字的清单,还不算上这之后的各种纠结。
其实美国人(当然是精英阶层),对教育的焦虑一点儿也不比中国人少。你看那些硅谷大佬们一个接一个地开辟新学校“试验田”就知道了,谁都对现有的教育不满。但这种焦虑显然不是一个层级的。人家焦虑的是教育的创新,我们焦虑的是教育的选择,显然还停留在入门级别。
现在孩子在入学年龄阶段的,基本都是80年代的这代人,我也是其中一员。我周围的同龄人(不敢代表全国,仅以上海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为例)的共同特点是:
➜ 对应试教育的厌恶和无可奈何;➜ 对西方价值观里尊重个体、发挥个性的认同。
再加上现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幼升小、小升初、培训班、学区房,大家对体制内教育的竞争激烈程度和隐形成本肯定也耳熟能详了,更何况,拼了爹,拼了娃,即便进了公立名校,还得顺应应试教育那一套,你愿意孩子也不愿意啊。再说随着房价在过去10年的上涨,中产家庭再不济也有一套几百万的房子撑腰,负担一年10-20万的学费也不是那么可怕,所以想直接走体制外教育道路的人越来越多。
退一万步讲,即便你对国内公立基础教育信心满满,高等教育呢?据我所知,绝大多数的80后父母,只要有能力,对孩子去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还是很一致的。大家都是本科过来人,都明白国内高校是怎么回事,我国的教育体制之怪现象就在这里,我在这里胡乱猜测一下,可能是高考之前那些年压榨太狠,“一朝过了独木桥,千军万马都躺倒”。并且很多人,这辈子都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巨大的话题了,在此按下不表。
话又说回来,在给孩子选择公立还是国际学校这个问题上,和大多数国内家长不同,我从来没有纠结过。
我是国际教育的坚定拥趸!
先说说我记忆里的两个画面吧:
第一个画面,是十多年前(此处不情愿地暴露年龄)。当时我刚毕业得令去上海美国学校采访,要采访的是副校长,一位和蔼的老先生,他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带我参观校舍,我们走进中学部的时候,就像走进了美剧现场:忙碌地在Locker(更衣柜)前拿书本、换衣服的孩子,贴满学生作品的乱糟糟的走廊,这时候不知从哪儿冲过来一个学生,猛地撞了一下副校长,几乎把老先生撞倒,校长一点不生气,原来这是他跟校长打招呼的方式。那时我第一次见识到师生关系还可以到达这种境界,彼时彼景留给我的冲击,至今难忘。
第二个画面,是十多年后,那次是去德威英国国际学校采访。当时走到小学部,发现操场中央坐着一个中年男性,突然周围几十名小学生开始向他扔吸满了水的海绵炮弹,这位男士瞬间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周围的老师笑而不语,一问才知道,那是德威小学部的校长,当天是一个慈善活动,校长带头做人肉靶子,每个向他扔海绵的小学生,家长都必须捐款。
说实话,直到把这两个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写出来,我才意识到这些瞬间对我的震动有多大。
我也不是要鼓吹国际学校多好,国际学校十全十美吗?肯定不是。国际学校的孩子,考试成绩还不一定比得过公立名校的学霸。但跟现有的教育体系相比,我认为国际学校不是一个完美选择,而是一个更优选择。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脑是如何学习的,对于学习主动性的保护和培养,对于人和人关系的建立,对于视野和格局的建立,对于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都有更深的认识,和更科学的一个方法。我毫不怀疑在国内公立学校,一定也有这样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但与国际学校相比,他们的努力遭到体制扭曲的风险性则要高出许多许多。
◆ 国际学校里,你看不到每周、每月、每半年把学生按考试成绩做出来的排名,学生的成绩是受到保护的;◆ 国际学校里,老师不会在微信群里用“请家长只点赞不闲聊”的口吻给孩子布置作业,你不用四处打听是否要给老师“送红包”;◆ 国际学校里,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资源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每天只有十分钟的课间放风时间;◆ 国际学校里,老师蹲下跟孩子说话,不强制孩子鞠躬问好;
◆ 国际学校里,小学的孩子可以趴着、围着老师上课,而不需要手都放在背后,坐得笔挺;
◆ 国际学校里,教室可以乱糟糟,学生可以跟校长没大没小,但该正式的场合一样有规有矩;
◆ 国际学校里,孩子们有很多表达和发言的机会,而且是发自内心地想表达,不是老师提问,下面鸦雀无声,被点名后才开口;
◆ 国际学校里,戴眼镜的孩子没那么多……
以上我说的,是真正的贯彻国际教育理念的国际学校。有太多的细节,太多的不同,与其我告诉你,不如你自己去观察和体会。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对于孩子的性格、心理、身体、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好奇心、探索能力、人际关系等等,都是重要发展阶段。这些关乎孩子在青春期甚至青年期的成长,真不是能拿“认了几百字”、“背了几百首古诗”、“会解多少数学题”可以衡量的。
而且小学阶段是个太好的“尝试”和“试错”阶段。孩子需要有很多机会去探索各种可能性,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出错了,失败了,他们需要的不是打击、训斥、指责,而是指点、鼓励,以及不打任何折扣的支持。
另外,小学阶段孩子的变化很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速度,无数例子都证明了用硬性指标对年幼孩子排名是多么的短视、强势和粗暴。无论选择哪一类学校,我们80后做家长的,要不断对自己说,我们有的是耐心,来启发,来等待。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