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三月,吹在脸上的风都不再刺人。15日,不仅是周五快要回家的时候,更是上海枫叶国际学校初中部首届“农耕文化节”启动的日子。
农耕历程更是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先秦时期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耕耘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和节约粮食的美好品德;北周庾信亦有诗为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重要意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我们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缅怀、内化与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农耕文化之歌吟咏传唱。
科技化的时代,仍然是民以食为天。虽然各种“高、精、尖”技术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农耕进程,我们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持续感受农耕文化中的美好精神,上海枫叶初中部“农耕文化节”由此诞生。
湛蓝湛蓝的天空如湖水般清澈,万里无云的好天气,阳光照耀着我们一个个灿烂温暖的笑容。随着轻松活跃的音乐我们有序地来到操场,犹如一只只小兔子。似乎同学们比以往的出操更加兴奋,激动不已。
操场上一棵棵“小树”都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小心情,等待着老师地一声令下冲向自己班级的土地。“请同学们前往自己班级的土地,开始耕地吧!”郭老师发号施令,为我们跳跃的心开启一条“绿色通道”。
看,一道又一道忙碌的身影在田地边行动,他们的一双双小手在泥土中伸展;听,那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吗?不,不是,那是大自然中一段段即将萌发的话语,他们吵吵嚷嚷地争论着;闻,同学们的身上散发着他们独有的“香味”,渴望花草树木、勤奋努力、爱护环境……
首先,同学们中的拔草小组开始行动了,依靠自己的双手,将泥土中生命力旺盛的杂草宝宝们连根拔起。在杂草群中许多冬眠已久的昆虫们正在“探险”,被迫“迁徙”。然后,一群五大三粗的耕地组上阵了,拼劲力气抡起他们的大锄头与大铲子,他们“吼叫”是一直向前冲的动力,让人内心沸腾!
六、七年级的同学们永远是这么的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不一会儿大家就收获了劳动果实——菜地收拾的干干净净,一畦畦菜地“一扫净”,我们仿佛看到了不久的将来,一棵棵菜苗茁壮成长、迎风飘舞,召唤者我们去品尝。
真好,高年级的学长学姐送我们绚烂的精神食粮!我们高举“劳动最光荣”的旗帜,收拾的热火朝天;围棋区一侧的展示栏旁,学长学姐的农耕海报简洁又不失知识性,图文并茂。
时光是有限的,本次的“农耕文化节”短暂而又充实。大自然的话语,是人们汗水的另类展示,美好精神愿如此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