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季
文学三人谈
在古典诗与现代诗之间游弋
导语
2019年3月13日晚,青年文学评论家木叶、张定浩和黄德海来到报告厅,为七宝德怀特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有关古典诗与现代诗之美的论坛。
张宪光
七德中文组教师
论坛由张宪光老师主持,三位嘉宾分享了自己的读诗心得,引起了在场学生的深入思考。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举手,提出自己心中有关诗歌与艺术的疑问,嘉宾们真诚解答,现场掌声连连,经久不息。
论坛
木叶
《上海文化》杂志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七届客座研究员。著有《一星如月看多时》、《水底的火焰:当代作家的叙事之夜》。曾获首届刘禹锡诗歌、第三届延安文学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木叶以自己上学时诵读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例,谈及了自己对古典诗诗歌的读音与境界的思考,进而探讨了古典诗与现代诗之间的传承融合问题。在他看来,古典诗和现代诗都是用汉语写成,生长在一个共同语境中,都启发了人们关于人生、宇宙、世界的思考。正如里尔克所言:“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有无数的未来。”
张定浩
《上海文化》杂志社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著有《孟子选读》、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文论集《批评的准备》。获第十届《上海文学》理论奖、“2013青年批评家年度表现奖”。
张定浩期待大家能够真诚感受诗歌的美与力量。在他看来,一首诗歌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对于我们“做”了什么。年少时,《再别康桥》的音律美给他留下了触电般的深刻印象,现场他为我们诵读了蒋捷的《听雨》与穆旦的《发现》,指出诗歌中时空的叠加,宛如过山车似的快感,创造了新奇而紧密的时间和空间。张定浩认为,诗歌的赏析文章有时会限制读者的理解,建议大家诚实地直接地面对诗歌,感受到如同玫瑰花瓣逐层打开的诗歌阅读体验。
黄德海
文学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曾获《南方文坛》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201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著有文学评论集《若将飞而未翔》、随笔集《个人底本》。
黄德海分享了自己对诗歌与生活之间距离的感悟。他谈到了自己少时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困惑:白露如何能为霜呢?实际上指的是秦地深秋露水白得像霜一样,远看深青色,近看霜白色。古典诗歌与人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却并不妨碍人们欣赏诗的美。他用艾略特的诗“是你的出现定义了传统,而不是传统定义了你”,鼓励大家走出自己的道路。
感想
10A 胡悦然
三位老师用了一种新的途径去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我对这些诗歌无论是在内容、意境还是平仄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亦在解读诗歌的态度上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使我明白了解读诗歌时不用把诗歌放在一个过高的位置去仰望它们,要坦诚地平视它们才能对它们有直观的感受,给它们以客观的评价。同时,三位老师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也使我意识到首先至少需要对自己极度真诚,才有可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这也使我开始反思自己创作诗歌和散文乃至对于生活的态度。
11A 魏丹青
在听完讲座后,三位老师为我点出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我们会被诗歌第一眼看到的美好所吸引,而之后我们对诗歌的背景对诗歌的手法或是对作者的了解都会给我们带了不同的感受。在你了解后你会感到诗歌不一样的美,而倘若你能接受这样的美,你会发现诗歌无穷的魅力。
11C 朱语瞳
三位老师都很亲切,能够参与这次讲座并且提出问题,感觉自己特别幸运!定浩老师的发言给了我很多启示——只是坦然地去享受美自然无妨,但如果一直将问题置于脑后,就无法去拓宽自己的眼界,看到更多的事物。若是想要见证更多,还需要将感受与思考结合起来,去探寻美的背后的秘密。今后会记着这一点去阅读的。
11C 吕美智子
昨天,我有幸参加了由张定浩,黄德海和木叶三位老师的文学三人谈。三位老师讲述了古典诗与现代诗之间的联系。张定浩老师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古典与现代的割裂其实只是我们假定出来的。这样的看法是其实在提醒我们诗歌永恒的那一部分。不能只读诗,去体会诗对我们做了什么。
11C 钟昕晨
「历史与现代中存在着无数个未来。」——而在古典诗与现代诗的历史长河之间,一种因传统而产生的隔阂正逐渐被消解。三位老师对这样一种正被消解或弱化的隔阂提出了颇多观点,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现代诗歌应当决裂的是过去遗产的表面,是过去的审美标准、形式和立场,而需要联系的是遗产的内在、精神和本质,也就达到了真正地立足于现代,与传统对话的意义。同时,三位老师也以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论断中诠释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读者的诞生”,是不摒弃诗人,为阅读、为旧时诗歌的一次全新的解放。无论何时,阅读诗歌之至,都想要道出:感谢诗歌,祝福诗人。此句,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诗人,愿每个读者都能“诞生”。
11E 寿一蔚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这是张定浩老师写在书上的一句诗。道理很简单,只要日积月累,必能学有所成。这一次的文学三人谈虽然讲的也是通俗易懂的诗歌理解方法,但老师们通过耳熟能详的诗歌,风趣幽默的表达,带给了我们全新的诗词体验。原来古诗和现代诗之间有这么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来诗歌背后的故事能对诗歌的意义有如此大的影响。总之,这是一场令我们受益良多的演讲。(另:对于黄德海老师说的“古体诗已经死了”这一观点,我其实持反对态度。我认为古体诗从未死亡,它最多是换了一种形式活跃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中。)
12A 倪振邦
是日校内座谈会,邀著名学者参与论诗。题名为“古典诗与现代诗之间”,正可谓受益匪浅。惜倪某才疏学浅,未能深入洞悉现代诗及L君所谓“美学意义”,亦未尝通悟诸老师的阐释,实以为憾事。所幸犹能就现代诗的时代价值及发展方向进行提问。黄德海老师有言,若评价东西方差异之鸿沟,实无以同等作比较,然而其对于人性和人类价值思考的深度,却是相通。又张定浩老师之言,诗之发展方向不比他处,非以“朝前看”为旨,而是面朝过去,为时代劲风所动,退向未来,是以凝视过往之废墟,而欲成华居广厦,此类观点甚是新奇。诚然,人无需拘泥于现代性与古典性之别,但知此身立于何处,即为何处之价值。
文稿:七德中文组
摄影:杨舒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