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教育体制比较
1、双轨制与单轨制
中国大陆为双轨制。这指的是中等教育阶段,普通中学与职业教育学校并行。民国时期至文革前,小学毕业生或升初中,或进技工或职业学校,或加入劳动大军;初中毕业生的出路,或升高中,或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中等师范学校,称为“三足鼎立”。文革中职业教育破坏殆尽,改革开放后又逐渐恢复。随着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相当于初中程度的职业教育基本上已无需求。况且中国实行从小学至初中的义务教育,故职业教育大多与高中平行。
双轨制下学生分流的结果,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程度比较整齐,而且相当比例以升大学为目标。这就使得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明确,重心是为大学输送人才。从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得以更多的向升学类学生倾斜。各门课业均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训练学业基本功,培养分析推理等从事科技工作必要的素质。可以说,国内普通中学实施的是智育为主的教育。
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远远未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中学生尚未定型,很多人要在高中阶段甚至毕业后方能确定职业取向;所以实际上大多数非升学类学生也入读普通高中。这样,普通中学继续沿用几十年前设立的一套做法,着眼于精英,以升学为目标,对非升学类学生的利益和需求照顾很少,便成为一大弊端。
更为严重的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两极分化,精英教育,智育第一的倾向愈益极端化,教育愈益失衡。富裕阶层享受着包括出国在内的各种教育机会,而弱势群体和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变得少之又少。教育的公平性在中国再次成为一个沉重的课题。
话说回来,就体制而言,由于专门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存在,故中国的中等教育属于双轨制。
再来看一看美加的教育体制。由于美加均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其中等教育不分流,不设或极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故为单轨制。专门的职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与大学教育统称为‘专上教育’。学生不论职业取向如何,原则上均需读完普通中学,才能接受职业教育,或加入劳动大军。各色各类的职业技术院校,散布在各个地区的社区学院,即使培训理发师或厨师的专业,也要招收高中毕业生。
所以,加国的中学称为‘综合中学’。不同于普通中学,综合中学任务繁重。除学业教育外,还须承担部分职业教育功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从业人员。为大学输送学生只是其诸多任务中的一项。这种‘大众教育为主,精英教育为辅’的体制下,各类学生混杂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顾此失彼,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美加中学一般不明确区分初、高中,更不发初中毕业证书。笔者所在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卑诗省),中学八至十级相当于初中,十一、十二级为高中。而为了多数学生能拿到毕业证书,所谓高中毕业,除英文外,其它科目大多只要求初中水平。而且近年来还一再降低标准。然而即使如此,每年也还有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学生辍学或达不到毕业要求。
这样的事实足以证明这种体制之不切实际,不科学。人生成长小学、中学、大学或就业,是人群从一体到分化的三个阶段,而中学正是逐渐分化的时期。初中时,孩子慢慢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潜力特长,有些对于今后的职业有了些想法。高中阶段,‘书生’类型的孩子准备升大学;有些孩子却对学术全无感觉,而可能对某种行业或职业产生了兴趣;仍然不大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的孩子,也在发现自己的过程之中。这些都是孩子内在的需求,心灵的呼唤。中等教育的责任正在于,在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一方面提供机会,引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使之各得其所,为第三阶段的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然而,捆绑在同一个综合中学里的学生处于什么状态呢?
首先,为了迁就大多数,升学类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虽然美加各级教育机构对此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如开设精英班,精英分校,引进国际文凭课程,开设大学一年级课程,等等;但为大学深造奠定基础是要从初中开始,循序渐进的。没有一套完整的学业教育体系,实际上是让升学类学生为就业类陪绑。这种中学自然达不到高度重视教育的华裔移民的要求,却为美加众多的补习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生存空间。
另一面,就业类学生已到了学习一、两门职业技能,为就业作切实准备的年龄,但综合中学提供的一些选修课远远不够。在升学类学生忙于报考大学的时候,这些学生却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甚至沾染上抽烟、吸毒、校园暴力等不良习气。
可见,高中阶段将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方为合理的体制。不分流不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不分流无法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双轨制不但适合中国国情,西方亦然。欧洲许多国家,突出的如德国,均设立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只有北美,多年来一直坚持综合中学的单轨制。美国和加拿大需要改变体制,设立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或将社区学院内的一些专业改为招收初中毕业生,同时强化中学的学业教育。而中国大陆也必须更大规模地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在普通中学里实施照顾就业类学生的改革;或者兴办一批介于两者之间的、兼顾基础学业与职业教育的学校。
2、班级制与学分制
中国大陆中学采用班级制。各年级课程统一规定,完全相同,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学生组成固定班级,一同上课;不及格就补考,考不过则留级,所有各科重学一遍。每班配备一位班主任,严格管理。
班级制的集体生活对十几岁的孩子是非常有益而且重要的。同学之间关系亲密,利于养成团队精神,便于管理和德育。步入社会之后的成年人,往往最为怀念的就是中学时代的班级生活与同窗好友。
由于学校,特别是班主任承担了孩子教育的大部分责任,家长相对地比较省心省力。学校的这种管理模式可以称为“保姆型”。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业和教育而言,班级制是一种建制上的保证。学生学得比较扎实,水平比较整齐。
但国内实行的班级制缺少弹性,对学生的自由发展有很大限制。一方面,学术类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没有为非升学类学生提供适当的课业;另一方面,潜力超常的青少年也被捆绑住了手脚,缺少自由发挥、脱颖而出的空间。使得培养的人才过于模式化,个性得不到彰显与发扬。
当然,近年来国内学习西方国家,强调“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入了很多选修课,试图使现行体制变得灵活一些。但强大的应试教育传统,和社会愈来愈扭曲的功利心态,使得这样一些努力很难发挥作用。
美加中学则采用学分制。学校提供很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省教育厅只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由学生自由选课。修课方式也很灵活,课堂听课、网络拿课、或成人夜校等均可,甚至自学后参加考试也得到允许,学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然而如此一来,班级的设置变得不可能。一上中学,孩子就没有固定班级,没有固定教室,也没有班主任了。教室通常属于老师。像国内大学生一样,中学生到处跑。各年级只设咨询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去咨询选课或其他事宜。这种设置,可想而知,对学生的管理相当松散,是一种“开放型”的体制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