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个学校的录取过程是不一样的,但最主要的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研究生院向系里推荐、第二种是系里向研究生院推荐。
研究生院向系里推荐过程
研究生院向系里推荐的过程是:研究生院收到材料后先筛选一遍,淘汰多数之后,把剩下申请材料的送到系里——这就是"recommend to the department"。然后,再由系里决定是否发放奖学金。这种情况下,一般至少是有Admission的。
系里向研究生院推荐过程系里向研究生院推荐的过程是:由系里先审材料,觉得好的就留下来;这时候,至少已经有Admission了。然后,系里把这些材料送到研究生院进行存档,通知研究生院系里的录取决定,称之为"recommend to the Graduate School";有时候,甚至由研究生院决定一些Fellowship奖学金的人选。毕竟,正式的录取是要通过研究生院的,系里只能决定是否给你钱,而由研究生院给你发正式通知。
以上两种录取流程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实主要就是对于申请费和正式GRE、TOEFL成绩的要求。研究生院对这个一般限制得比较严格,系里就稍微松一点。即使是在由研究生院先淘汰一部分申请者的录取流程中,系里的决定也还是起主导作用的。下面再来说一下系内审理申请材料的过程,在以下的文中简称为“内审”。系内审理材料流程首先,所有系里的申请材料都会在系里的秘书那里汇总。系主任秘书先根据招生要求整理出一份名单,列出本次申请中符合条件的人。同时,系秘会将这些人的申请材料分门别类,按每个人的姓名、学校、GPA、GRE 和TOEFL成绩、感兴趣的方向等等分好。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等待教授的挑选了。
Admission Committee在招生的过程中,由于申请材料实在太多,很多人的材料看起来没什么大区别,教授们很难决定到底要谁。这个时候,一些随机的因素就成了录取的关键。
教授们拿到申请材料之后,就根据系秘提供的信息,先划掉大部分申请者(至于划掉谁,的确非常偶然,甚至随机划掉的可能性都比较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申请人太多了)。然后,他们看一看剩下这些申请者的PS、推荐信、成绩单等等,就基本上可以决定了。
GPA、GRE/GMAT已成定局,是比较无生命力的数字,最为能够凸显申请者特色的便是文书。如果申请人的文书写的比较好,往往可以弥补GPA,GMAT/GRE的不足。
通常,如果申请人的GPA等成绩没有优势,加上草草了事、毫无特色的文书,那么这个申请就很难成功,多数会被研究生录取委员会Cancel掉。
其中,最重要的考察文书就是:简历、个人陈述和推荐信。如果你是文科生,那么一般还要包括Writing Sample。
简历简历,如果正式一点,叫做Curriculum Vitae,即“个人履历”。很多学校并不要求提交简历。不过中国学生一般都是有简历。
简历也就是一个概括性介绍自己的经历的东西,简历并不是国外研究生院所要求的,只不过因为大家都寄,所以中国学生才需要准备这份材料。
其实说到底,是因为你的PS受到了字数限制写不长,所以你可以把你觉得需要补充的其他方面放在简历里去写的,这已经成为习惯,而如果别人都有而你没有,会是一个劣势。
研究生录取委员会会通过CV中学生对自己个人信息、教育背景、所获荣誉、个人重大影响事件、发表著作、参加组织及其他能力和爱好来了解申请者,给申请者打个印象分。
个人陈述个人陈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S,即Personal Statement。简要的说,就是让你写出自己的申请动机,让招生委员会的人了解你,认识你。
你要写出自己的经历,经验,表明你是一个合格的Applicant;让读到你的PS的人觉得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让人觉得你完全有能力胜任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
现在的申请非常激烈,一般一个专业多者会有上千人申请,尤其是前50名学校,在如山如海的PS中,如果没有任何特色,那么PS就只是理性申请程序,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研究生录取委员会通过PS主要来考察申请人的能力,对专业的认识,专业经历和背景,以及研究能力。此外,一些学校还对PS做了一些要求,如数量,字数,甚至部分对格式也有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商学院申请的PS,需要根据学校网站上的要求来回答明确的问题,且一些学校会要求两篇,所以,请学生们务必看清学校的要求。
请所有的申请人在动笔写自己的PS之前都认真想一想这几个问题,你应该如何回答?
1.你为什么对这个专业感兴趣?
2.什么事情使你对这个专业的兴趣逐渐加深并且达到顶峰的?
3.有没有一些具体的研究经历,研究项目吸引了你?
4.你为什么觉得这个专业在未来很重要呢?
5.你认为自己能给该研究领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此外,PS也对奖学金的申请起到一定作用。学生必须在PS中还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研究经历、所做的项目及动手能力,要让我们感觉到申请者是个有用的人,有潜力可挖的人。
推荐信推荐信,即Recommendation Letter,也叫Letter of Recommendation。是除了PS之外,第二重要的材料,有时候一封好的推荐信是研究生录取委员会决定是否会录取该学生的重要因素。
研究生录取委员会希望通过第三方最熟悉你的(比如你的导师,班主任等)客观而诚实的介绍来了解申请人。他们希望从旁人角度看到申请人的性格特点、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如果申请者能找到来自美国大学的推荐人,那又要比申请人本国教授的推荐强得多,毕竟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同胞。
如果申请人的推荐人是在研究生录取委员会或教授中认识的熟悉的人,或是让他们感觉亲切的人物,那么,他们就会对这个学生留有强烈好印象。因为研究生录取委员会对信誉比较看重,所以,他们会随机抽查。
不过,推荐信其实所占的分量已经越来越低了,研究生录取委员会的教授都知道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大都是自己写的。两个国家的制度不一样,中国人那么多,教授真要自己写起推荐信来早就累死了。所以,他们现在很辨证地开始看待学生的推荐信。
但是,如果申请人的推荐人是申请学校的faculty或者是招生官所认识的人。在这两种情况下,推荐信才会引起格外的重视,因为只有这两种情况,研究生录取委员会才能够信任推荐人。
或者,如果说申请人的老板是在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人,或者刚好是招生委员会主任的同学之类的,那么申请人的推荐信就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推荐信起到的作用相对没有那么举足轻重。
Writing Sample对于文科申请人来说是重中之重,招生委员会基本上就从申请人的Sample中了解你写论文的能力。Writing Sample和写论文差不多。在专业的区分方面,绝大部分文科专业,例如社会学、哲学、东亚、人类学、哲学、考古学,都是肯定需要WS的。WS的首要目的是考查申请者的语言能力。相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这些专业对语言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阐述理论或者进行分析的时候。
同时,如果能写出很漂亮的英文的话,至少也从侧面证明你有使用很流利口语的潜力,而这对这些专业申请TA是有帮助的。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虽然学校一般不要求本专业的WS,可是研究生录取委员会始终推荐大家提交一份该专业或至少是主题上比较接近该专业的文章。
这是因为除了语言能力以外,WS也反映出申请者对该专业的理解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同时,这里面还包括了分析能力和逻辑性等等专业素养的要求。
研究生录取委员会通过WS,还可以看到学生的专业素养。比如对于WS中所论述的问题,有哪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最好有一个大体的把握,让教授觉得你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掌握,也从侧面说明申请人的申请不是盲目的。
在这段时间,研究生录取委员会会收到很多中国学生的套磁信,他们会问材料是否齐全申请状态等之类信息,针对一部分学生他们会做出反馈,并针对材料不全,一般是GRE、IBT等材料不全者发催信。之后,初步选定,就会给申请者电话interview或通知其面试,之后便是确定最终人选。
可能一些学生已经被录取委员会录取了,但是没有奖学金,同时又对program感兴趣,希望能做RA或者TA。如果研究生录取委员会手里还有研究经费,或许还是会考虑给奖学金的。
不过,申请人需要说明自己的研究兴趣及想跟研究方向。如果教授觉得申请人还比较不错的话,会帮你寻找到资助。有时候运气好,在教授或者系里突然又找到了新的赞助的情况下,Admission就有希望变成Offer了。
就是这样一个录取流程,大家明白了吗?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