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向所有校友面试官
发出明确新指令!
在面试报告的书面评估中
不得出现任何有关申请人
“种族、民族或国籍”的描述!
图源:官网
哈佛新规!全面禁止校友面试
提及种族、民族、国籍信息!
哈佛大学已告诫校友面试官,在本招生周期的书面评估中不要包含任何关于申请者种族、民族或原籍国的信息——否则他们的评估报告将面临被作废的风险。
这一变化通过今年秋季的一系列培训会议传达给全球各地的校友面试官,并被正式写入面试官手册。在培训中,招生官给出了具体得有些严苛的示例:
哈佛校友面试新规严格程度空前
🔹 语言
可以写学生“在家说第二语言”,但不能指明是西班牙语还是中文。
🔹 出身
可以写学生是“移民”,但不能提及来自哪个国家。
🔹 课外活动
如果学生创办了“黑人学生会”,面试官只能描述其领导了一个“亲和或文化团体”。
🔹 宗教信仰
尽管法律仅明确保护犹太、穆斯林和锡克教学生,但哈佛选择完全禁止提及任何具体宗教名称。
此外,诸如“少数族裔”、“有色人种”、“代表不足”等词汇也被列为禁忌。招生官解释说,这些词语“依赖于语境”,不提供这些信息对招生委员会“更有帮助”。
那么,是什么促使哈佛
采取这样的超前举措呢?
这一看似“一刀切”的政策,根源在于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对“学生公平录取组织诉哈佛大学案”的里程碑式裁决。该裁决禁止大学在招生中将种族作为直接考量因素。
图源:网络
然而,裁决也允许大学考虑“种族如何影响申请者生活经历”的论述。但哈佛的新规显然走得更远,旨在从源头——校友面试报告——就消除所有与种族相关的信息,以证明其完全合规。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公布了一项名为“高等教育卓越学术契约”的新提案。提案中包含禁止院校在录取或助学金发放中考虑性别、民族、种族、国籍、政治观点、性取向、性别认同或宗教关联。回归以学术能力为核心的录取原则!
在这种高压下,哈佛选择了“超前合规”,其谨慎程度可见一斑。
图源:网络
其实,在哈佛最新公布的2029届新生数据中,学生种族构成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2029届共招收1675名新生,生源覆盖全美50个州及全球92个国家。
数据显示,其种族构成正经历显著调整:亚裔学生占比实现历史性跨越,从2028届的37%上升至41%;而非裔(14% → 11.5%)与拉丁裔(16% → 11%)学生比例则相应收缩,连续第二年呈下降趋势。另有8%的学生未申报种族信息。
校友面试官、2002届毕业生Michael G. Sacerdote表示,他认为这一变化不会影响他进行面试的方式。
"我多年的面试经历中,当然会提到某些亲和团体。人们会提到他们属于这个或那个亲和团体,"他说。"但除了明确说出名称之外,我无法想象这真的会改变我进行面试的方式。
"我一直寻找的是学业上非常有成就、不止于通过考试、展现出活力、创造力和领导力的人,这方面什么都没有改变。"他说。
而这一变化,对于国际生来说
又有什么影响呢?
对国际申请者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这项新政策对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国际申请者产生了双重效应。
从积极角度看,面试记录中将不再标注申请人的文化背景、国籍或族裔信息,从而减少因个人出身或语言口音带来的潜在偏见,有助于哈佛在招生环节实现更高程度的中立性。
然而,新规也限制了国际学生的表达维度。以往,中国申请者常通过面试讲述自己在跨文化环境中的成长经历、语言适应过程或家庭教育背景,以此体现其全球视野与跨文化能力。现在,如果这类个人叙述涉及文化或国籍相关内容,面试官将不能在正式报告中明确记录这些细节。
图源:网络
即使背景被隐去,申请者展现出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和影响力依然熠熠生辉。同学们在面试时,可以转变叙事焦点,从“是什么”到“怎么做”和“为什么”!例如:
🔹 旧叙事:“我作为中国人,创办了中华文化俱乐部。”(强调身份标签)
🔹 新叙事:“我注意到社区中存在文化隔阂,于是我发起了一个项目,通过工作坊和美食,成功地连接了不同背景的200名学生,增进了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强调行动、技能、影响力)
哈佛的转变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预计将有更多美国名校效仿这种“去种族化”的招生模式。无论政策未来如何调整,拥有优秀学术成绩(高标化)和多元化背景的学生,依然会处于有利位置。
因此,对同学们来说,首要任务仍是扎实提升学术能力,兼顾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以增强自身竞争力。
对于尚未步入申请季的同学,我们强烈建议:尽早启动背景提升规划。参与有价值的竞赛与活动,这不仅能拓宽你的视野,更是为未来文书积累独特、真实素材的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