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国际教育,国内国际竞赛领域的开拓者与引领者。我们不仅是系统辅导与深度教研的先行者,更为整个行业提供权威的赛事资讯与海量真题讲义。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商科、数模等核心领域,我们的战绩长期稳居头部领先地位,屡屡斩获国家队级别最高荣誉。作为同时拥有学科培训、AP国际学校及美高资质的权威教育组织,我们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卓越培养体系,助力英才迈向世界顶尖学府。
竞赛特点对比分析
1. 极高的学术声望与权威性:
HIEEC背靠哈佛大学品牌,其评审团队由哈佛知名教授和顶尖学者组成。获奖证书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申请全球顶尖大学经济、商科、公共政策等相关专业时极具分量的“硬通货”,能显著提升申请者的学术背景辨识度。
2. 纯粹的学术写作导向:
与其他注重商业方案或团队协作的竞赛(如DECA、FBLA)不同,HIEEC的核心是完成一篇独立的经济学学术论文。它考察的是学生的研究能力、理论应用、逻辑论证和学术写作水平,更接近于大学阶段的学术训练,非常适合擅长深度思考和写作的学生。
3. 深刻的现实问题关切:
大赛主题始终围绕全球最前沿、最紧迫的经济问题,如气候变化经济学、不平等、科技变革、全球化困境等。这要求参赛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能够将经济学工具应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4. 对独立研究与批判性思维的重度强调:
竞赛要求论文必须建立经济模型或进行严谨的实证分析。这远非简单的文献综述或观点陈述,而是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论点,并运用数据、理论或案例进行支撑与验证,极大地培养了本科水平的独立研究能力。
5. 面向全球高中生的广泛参与性:
比赛通过网络提交,对全球所有高中生开放,打破了地理和资源的限制。只要对经济学有热情和才华,任何地方的学生都可以参与竞争,与全球最优秀同龄人同台竞技。
6. 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独特关联:
获奖论文不仅会获得奖金,更有机会在《哈佛大学经济学评论》上发表。这对于高中生而言是极高的学术认可,是其学术生涯早期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7. 激烈的竞争与较低的获奖率:
因其巨大的声望和全球参与度,HIEEC的竞争异常激烈。每年吸引全球数以千计的优秀学生投稿,但仅有极少数(通常前十名及荣誉提名)能够最终获奖,其难度和 selectivity(选择性)堪比顶尖大学的录取。
参赛时间线
• 6月 - 8月(赛前准备与主题发布期):
大赛主题通常在夏季(6月至8月间)发布。这是备赛的“黄金阶段”。参赛者应立即深入研读主题,进行广泛的背景资料搜集,初步确定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深入挖掘的具体角度。同时,应开始复习相关的经济学核心概念(如外部性、博弈论、货币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等),并学习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如摘要、引言、文献综述、论证、结论的结构)。
• 9月 - 12月(研究与写作核心期):
这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学生需要:
◦ 确定具体研究问题:将宽泛的主题聚焦到一个可论证的具体问题上。
◦ 进行文献综述:阅读学术文章、工作报告、权威机构(如IMF、World Bank)的报告,了解现有研究,找到自己研究的创新点。
◦ 构建分析框架:设计经济模型(可以是简单的理论模型)或确定实证分析策略(数据来源、分析方法)。
◦ 撰写论文初稿:按照学术论文格式完成全文写作,确保逻辑链条清晰,论证充分。
• 次年1月(修改与润色期):
初稿完成后,务必进行多次修改。可以寻求经济学老师或专业人士的反馈,检查论证的漏洞、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语言的流畅度。同时,要严格核对引用格式(推荐使用APA或Chicago格式),避免任何学术不端的嫌疑。
• 次年1月底/2月初(提交截止):
提交截止日期通常定在1月底或2月初(具体日期每年需查看官网)。务必提前几天完成最终提交,以防网络拥堵等技术问题。提交后通常会收到确认邮件。
• 次年3月 - 4月(评审与结果公布):
评审过程将持续数月。最终结果(入围名单、获奖名单)通常在3月至4月间通过邮件和官网公布。
• 次年5月以后(后续事宜):
获奖者将收到证书、奖金等。入选发表的论文会与期刊对接进行后续的编辑工作。
关键建议:整个周期长达半年以上,切忌仓促赶工。成功的论文无一不是长期深度思考和研究的结晶。
主题分析与中国学生的切入点
• 2024年:
“How has the adop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fluenced global productivity and inequality?”(人工智能的采用如何影响了全球生产率和不平等?)
• 2023年:
“How does economic research inform the way we should approach the transition to green energy?”(经济学研究如何指导我们向绿色能源转型?)
• 2022年:
“What is the greatest economic challenge that has arisen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what should be done to address it?”(COVID-19疫情带来的最大经济挑战是什么?应如何应对?)
这些主题呈现出全球化、时代化、跨学科化的鲜明特点。它们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与技术、环境、公共卫生、政治哲学等领域深度交织。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选择切入点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1. 中国案例与视角: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转型、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方面拥有极其丰富和独特的实践经验。以中国为例证,分析其成效、挑战和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既能保证案例的新颖性和深度,又能避免与大量研究欧美案例的论文同质化。例如,在AI主题下,可以分析中国制造业自动化对劳动生产率及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
2. 关注发展中国家:
可以将问题置于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背景下,探讨技术扩散、气候正义、债务问题等,展现更宏大的格局。
3. 理论结合实践:
避免空谈理论。选择一个具体的机制或政策进行剖析,例如:
◦ 绿色转型:可以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的成本效益,或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有效性。
◦ 人工智能与不平等:可以探讨算法管理对零工经济从业者(如外卖骑手)福利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监管措施。
◦ 疫情后的挑战:可以研究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安全与效率。
翰林HIEEC资料包
翰林HIEEC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