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ocke论文赛作为全球顶尖赛事,汇聚了全球无数热爱文科的优秀学子,是展现学术才华与思维深度的绝佳舞台。
在其丰富多元的竞赛内容中,心理领域命题常常以独特视角和深度思考,激发着同学们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热情,成为竞赛中的一大亮点。
针对2025John Locke心理学领域赛题,我们邀请了在心理学有深入研究的达文资竞赛&写作课导师C导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深度的解析讲座!
从客观性到自卑感,再到自欺现象,C导师用生动的案例和权威理论,拆解了三道竞赛题的解题要点,并提供了实用的写作策略。
主讲嘉宾
C导师
达文学术英语竞赛&写作课导师
牛津大学-跨学科领域-博士
爱丁堡大学-教育学&哲学& 政治学-硕士
• 曾担任牛津大学会议协调员和 ESL英语协会副部长
• 曾在 《教育研究杂志》 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 曾参加过美国教育研究协会 (AERA)的年度会议, 其在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 导师优势:擅长心理、 哲学、 历史、法学各类文科话题; 具有优秀的文科写作技巧以及专业素养, 曾指导过高中生、本科及硕士的相关论文 (EPQ 论文、researchproposal、SCl 期刊论文)
Q1
Is objectivity all in the mind?
关键词解析
1、objectivity客观性:指不受个人偏见、情感或主观意识影响的事实或判断,提升到哲学高度,涉及现实是否独立于观察者心智存在。
2、all in the mind:强调客观性也可能是主观心理构造
破题思路
这道题讨论的核心是:客观性是否真正独立存在,还是仅仅是人类认知的产物?
这涉及到认知心理学、哲学(认知论)、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可以分为两个方向进行思考:
立场一:客观性完全由思维创造
- 认知局限性:例如,人类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 科学观察的局限:例如,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表明,测量行为本身影响结果。
- 文化与语言影响:不同文化对现实的理解不同,如西姆巴族对颜色的认知方式。
立场二:客观性独立于思维存在
- 科学的客观性:例如,重力、圆周率等不因人的认知而改变
- 人类趋向于发现客观事实:例如,科学方法的发展是为了减少主观误差
- 跨文化的一致性:例如,全球医药实验普遍采用随机对照实验(RTC),这是公认的最客观的方法。
本题可以结合认知局限性和人类认知趋向于发现客观事实,提出折中的观点。
即:客观性"本身是人类认知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存在。人类通过科学方法、逻辑推理、跨文化验证等方式,不断接近一个“相对客观”的现实。绝对客观性可能无法实现,但可以通过去偏筹的方法提高客观性(如双盲实验、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等)。
参考文献/理论支持
- 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clutions(科学范式影响我们的理解)
- Daniel Kahneman - Thinking, Fast and Show(认知编差)……
Q2
Eleanor Roosevelt declared,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Is she right?
关键词解析
1、Feel inferior:涉及自尊、自我认同和社会比较。
2、Without your consent:指个体对外部信息的认知处理和心理反应。
破题思路
这道题讨论的核心是:自卑越是完全由个人掌控。还是受外部环境、社会影响、他人行为动?
解答这道题时可以从支持和反对两个角度展开。并结合心理学理论和现实案例进行分析。
立场一:支持观点
- 认知控制理论:情绪是来自对外部刺激的解释,而非刺激本身。
- 自我决定理论:自尊和幸福感来源于自主感,而非外部评价。
- 历史和哲学案例:斯多葛哲学流派——强调个体无法控制外界,但可以控制对外界的反应。
立场二:反对观点
- 社会比较理论:自尊依赖于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社交媒体上的比较可能导致自卑感。
- 社会文化影响:长期的负面反馈可能导致内化的自卑感。
- 童年创伤和心理影响:童年的负面经历可能长期影响一个人的自尊。
这道题同样可以从折中观点入手,即:自卑感是互动的产物,个人可以控制对外部评价的认知,但这种能力受到基因、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限制。通过心理学训练提升自尊水平,改善社会环境,减少歧视,提供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理论支持
- Abert Ellis (1957)-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情绪出认知决定)
- Ryan & Deci (2000)-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主感与自尊的关系)……
Q3
Eleanor Roosevelt declared,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Is she right?
关键词解析
Self-deceit自欺:指个体在某种程度上欺骗自己,使自己相信某个与现实不符的信念或事实。
破题思路
这道题讨论的核心是:自欺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运作?它是有意的还是无意识的?它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解答这道题需要四步:
第一步:定义什么是自欺
- 心理学角度:个体无意识地歪曲现实以减少焦虑或认知冲突。
- 哲学角度:自欺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个体既知道某个事实,又选择不去承认。
- 神经科学角度:大脑自动过滤不符合自身信念的信息。
第二步:弄清自欺运作机制
- 认知失调理论:当行为和信念不一致时,通过自欺调整认知,使其看起来合理。
- 自我防御机制:拒绝接受令人不安的事实或通过找到特定原因来合理化行为。
- 选择性注意和记忆偏差:人们更容易记住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忽略或歪曲不符合的信息。
第三步: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
- 积极影响:促进心理健康、增强自信、促进社会合作。
- 消极影响:逃避现实、导致错误决策、影响人际关系。
第四步:思考自欺的逻辑悖论
哲学家认为,自欺是一个逻辑悖论:如果知道自己在欺骗自己,那是否真的被骗?如果真的被骗,是否意识到自己在自欺?
参考文献/理论支持
- Leon Festinger (1957)- Cognit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 Sigmund Freud (1923)-Defense Mechanisms(防御机制)……
更多近期热门文科项目List
竞赛类:
剑桥Re:think论文赛
John Locke论文赛
NYT《纽约时报》系列赛事
SJA社会正义奖
HIR《哈佛国际评论》学术写作赛-春季赛
投稿类:
The Concord Review历史期刊投稿
The Global Horizon国际青少年发表平台
Teen Ink美国学术期刊投稿
提升综合学术能力
干货多多,关注我们
更有超多国际文科竞赛
等你来战!
还等什么?
快来报名咨询
☟和达文的写作导师一起迎接挑战吧 ☟
本期福利
2025心理学推荐书单
扫码领取!
* 以上赛事主办方为海外机构,不与任何中国的大学、中学或小学升学加分活动挂钩,其成绩不会作为任何中国中小学升学或评优的依据,仅定位为针对中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和国际教学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