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gnes来源:创作计划(点击加入)排版:Eva
之前被父母推荐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普高申请美国大学几乎是“噩梦”。虽然标题惊世骇俗,但是内容还是较为中肯。
主要的劣势有三:
1.课程不够丰富,大多情况只有SATI的成绩。
2.国内成绩单可信度不够。
3.活动不够丰富。
恰好,我就是普高(省重点)申请,因为种种原因还是DIY。这里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课程
六月份考完语言考试,七月份在上海学了十五天SAT,八月考试SAT1490,作文778。我知道,对于大多数国际高中的大牛来说,这个成绩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高考压力非常紧张。学校的成绩绝对不能落下。在SAT,浙江省学业水平测试(类似小高考),和文书三面压迫下,一个人真的会接近崩溃。
早上起来的时候坐在被子里面就痛哭流涕,但仅仅半分钟,然后咬着牙齿擦干眼泪再爬起来赶快去上学。
况且,我也没有AP,SATII之类的成绩,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弱势。如果时光可以再倒流一次,我想告诉大家:
1. 我会在初三就开始学习类似课程。
2. 其实,我们很大的压力,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我们要做的事没有那么摧残我们的身体,但是会给我们心理上的恐慌感。
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越是压力大的时候,越是要越不能放纵自己。对于将来必然要后悔的事情,现在就不要做。
3.虽然我自己没有找中介,但我认为有过来人提前三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此时,一个尽职尽责的中介是有益无害的。
关于国内成绩单
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的高中是省重点,国际部十分权威,每年本部出国的人虽屈指可数,录取情况也十分傲人。成绩单也不存在舞弊的嫌疑。(因此我为了保持成绩活得也十分痛苦)
但是,如果是二三线城市的高中,我认为这一点是十分需要考虑的。
作为弥补手段,多去考几场权威考试来取信于人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活动不够丰富
活动这种东西,平台是一方面,机会也是要自己争取的。
我加入我们学校的模联,自己根本不是可以用英文侃侃而谈巴以局势的大佬,唯一的优点就是脸皮厚。
不断跑上主席台用蹩脚的英文刷脸,一来二去也站上了北大模联的舞台。
活动是层层累积的,一旦我们站上了一个巅峰,就会窥见更加高的山顶从天际浮现出来。在模联的小伙伴里,我得知了哈佛峰会。我们学校是有名额的,但是本部似乎分不到羹。怎么办呢?
自己独立申请!
我“故技重施“,上课频繁发言,也在夏校里拿到了比较高的GPA。在夏校的小伙伴里,我得知了China Thinks Big这个活动……
在这些陌生的领域,我没有前辈指导,也没有身边同学相伴。犹如当年登上北美大陆的开拓者,不知道前方究竟如何。但冒险的刺激和魅力,也许就在此吧!
同理,普高也会有独特的体验。比如我写主文书写自己参与了高考改革,并且还挥斥方遒提出异议引起多方报道的事迹,比如我也写过我们政治教科书编排和我自己的反思。随大流并不是不能独一无二。
这里总结两点经验:
1. 活动需要记录下来,最好可以做成个人网站。
2. 不要错失任何一个机会。既然开始致力于某种活动了,就要全力以赴地把它做好。
其实,哪怕读到这里,也很少有人会相信普高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没错,在申请美国大学上,我们的确是弱势群体。我们吃过很多的亏,也熬过很多的苦。
在很多日子里,我频繁地请假,很多时候要独来独往,每天从桌子里拖出一大叠试卷,也曾经被不少朋友毫无恶意地询问“你是不是出国了就很空啊”,看到昔日的同学ED了优异的大学,自己却因为和小高考冲突硬生生放弃了ED。
但是,在追逐梦想的舞台上,不存在歧视链的问题。
我们选择普高,或是因为家庭压力,或是因为经济条件,种种原因……
个人来说,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
明明着迷于西方政治学从小立志出国,明明父母开明也毫无阻碍,我依旧留了下来。明明前两年成绩也足够上985,我依旧决然掉转船头。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当代的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我想要感受主流青年的教育制度,去进一步感受这个纷繁浩大的国家。那是一种人生经历。
我甚至有故意去感受磨难,想要在逆境中体验激流勇进的感受。但我不会忘记我至始至终的出发点,对于我挚爱的东西我不会向任何安逸妥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选择平。
就像我们同样深知,去了美国就等于放弃美团淘宝医保,远离父母,面临天寒地冻,歧视非议。可是为什么我们要背井离乡?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就足够了。
一个成功人士,知道舍弃是不可避免的。知道自己正在追求什么,正在舍弃什么。以为自己正在走完美无缺的捷径,或是已经深陷死地无法突围的,那都是幻想。
最后,我想说:哪怕在最繁华的顶峰,我也没有迷失自己的初心。哪怕在最绝望的谷底,我也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别急着定义自己,帷幕才刚拉开。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