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一讲的三个维度,决定了你的材料能否进入招生大BOSS的手里;那么现在,决定你是否能被学校录取,将取决于接下来的几个维度。
借此,先分析一下美国大学录取审核的基本顺序。
准备级:
第一步:DDL之后1周内,招生助理(一部分为在读学生来当Admission Assistant)介入,将学生系统内信息整合,更新状态,并开始接触学生邮件提问,解决申请过程中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各位申请者所说的“我的材料已经寄出一周,为何还没在系统中更新”)。
第二步:根据录入系统的信息进行筛选,按照当年录取委员会的要求,提出大部分硬件不达标的申请(即上一讲中第一维度和第二维度)。这部分耗时较长,并最终会剔除掉很大一部分申请者。
所以,当你哀叹自己收到拒信,并觉得应该是文书写的不好,活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
入门级:
第三步:根据活动,判定学生申请专业、背景契合度是否符合学校招人标准。此时,招生助理会根据申请者填报的内容给出相应的评定标准。然后学校招生委员会的成员开始入场,根据助理给出的评定,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筛选。
有意思的是,我的一位学生曾经担任过Colorado College的招生助理。大约2年前,她曾和我吐槽过中国申请者的活动背景,同时也印证了当时国内留学圈里对中国学生的统一认知:
她介绍道:在申请审核中,她的确碰到过类似的一个相同的学校,5-6个学生会主席的情况。而大部分志愿者活动,也集中在老三样:敬老院,孤儿院,社区老年活动室。
就我个人认为,行业针对个人背景提升,衍生出各类背景提升类项目的爆发期,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在此多说一句:挑选背景提升类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市面上很大一部分机构主打的背景提升类产品都是属于二次营销。实际开发者并非他们,故而价格中多会有一些水分;另外,就是活动的含金量。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去往某国外顶级大学的研学项目,价格基本在4万-5万间,水到一个新高度,在此就不吐槽了。总之购买此类活动时,切记切记。
入门级完成之后,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几个维度:
第四维度:文书
我已经有听一些风评,说文书在申请中没有什么作用。目前听闻还真有人信。对于信的人,一般我都说:
如果文书没用,大学吃饱了撑的让你写650的Personal Statement和各种妖魔鬼怪的School Essay? 要知道招生委员会进场后,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每5分钟审阅一篇PS,然后交给下一位招生官看,这已经是到了优中选优的过程了。你说说文书多重要?
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文书不会给你的申请扣分,它只会加分,它是一个bonus的项。你能不能拿到这个bonus分数,从而录取你,在于你的东西是不是让人看得爽。
故而,我认为,第四个维度的评判标准有几个:语言舒适度(读的舒服),故事性(属于你的故事),文字感染力(读着读着让我爱上了你),语法(符合书面表达习惯)
语言舒适度:读起来拧不拧巴是招生官们的统一标准。这里,我再次把那句广场舞大妈都熟悉的话说三遍:
有的文章读起来一长段,中间都不带逗号句号停顿。曾有几个TOEFL还不错的小孩,给我看他们写的文书,长句一堆接一堆,读的特别难受。想想我还是个愿意花几个小时帮你审阅文书的人啊!你那玩意儿如果到了招生委员会那儿,哪有这么长的时间被抚摸?
一个人的文书,能有5-6分钟的阅读时间已经很不错了。你一条长句30来个单词,如果阅读你文字的招生官,正好在一边喝咖啡一边读你的文字。而你的文字引导他不停顿地阅读,不停顿的阅读让他不停顿地喝咖啡,不停顿的喝咖啡造成他口腔不停顿地撑开。当极限到来时,她对着你的材料喷了一口咖啡。。。。
你还想被录取?
这里我给个招生官在阅读舒适度方面的喜好阶梯:
短句+大部分动词 > 短句和从句各半+大部分动词 > 短句和从句各半+形容词副词偏多 > 长句从句暴多+形容词副词满天飞
故事性:我培训文书的时候,会把选择故事放在重中之重。故事一旦选不好,就跟大学生搞毕业论文,提供学术垃圾是一个道理。想要把事儿说的像个故事,首先得把故事选好,没事老扯上自己拿陈年的活动和得奖经历,吹着吹着,是没意思的。
所以选故事,一定要选最生活的,因为:
想想你的同期竞争者,哪个不是经历了前3个维度的腥风血雨才进了决战?软性背景能比你差到哪儿去?这个时候真的还要比你多牛逼嘛?错!这个时候比的是:你能不能让招生官一读完,就记住你是杨坤,或是谢广坤,或是蔡徐坤。总之,你要让别人知道:你就是他的坤坤!
故事性和文书写作的内容,我今后会专门用文书赏析的方式,和各位申请者一起探讨。
文字感染力:为啥鲁迅成了文学大家,而老梁我只能坐在电脑前码字?这是有道理的,朴实无华的文字内容,也是能有方式方法感染别人的。比如如何在文章开头设置hook,让你的招生官一读就有读下去的兴趣;又比如,如何运用反转的情节来增加阅读性,都是有讲究的。我曾经麾下一个学生,是个日本国籍的华裔,最后录取了高露洁学院(Colgate University,文理学院排名前20)。当时我给他指导文书时设计的开头结尾就很有意思:
这孩子爸妈产业在上海,所以9岁那年,他得跟着爸妈回国。他的开头设计了自己遥望东京塔的方向的片段,最后踏入飞机,看着日本那一天的晚霞。写得很有意境。读完我都哭了。
后来结尾是他在当时中日关系不好的时候,主动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他的中国同学和日本好友都能更了解对方,不让仇恨和误解蒙蔽双眼。而最后他的结尾又回到了东京塔,这次回来,他带着中国的同学去拜访东京塔,东京塔比他离开时更加美丽,因为他不仅象征着日本,也象征着理解和包容的力量。
层次清晰,很漂亮。
第五维度:推荐信
推荐信的价值很容易被人忽略。我上次做了一堂关于推荐信解析的线上讲座,向学生和家长们讲述推荐信的作用。无论是低龄留学申请,还是研究生申请,推荐信很重要。美国本土申请者,有时候往往一个教练的推荐信可以让他最终入读大学。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对你的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650字的文书和School Essay里,你的老师,你的教练对你的了解,可以从旁佐证你的能力。
推荐信这里不多展开了,以后有机会继续讲。
第六维度:相性
说到相性,他还有另一个清新脱俗的名字:
很多同学会说,感觉今年申请,自己什么都做到位了,也选择了自己最棒的故事。但最终还是与dream school失之交臂。放去年自己这条件,早该录了。玄学之说,便出自于此。的确,录取走到第六个维度,就是主观想法占据了主导,故而“丢竹签决定录取”等坊间传言也逐渐传开。
但我认为,这个相性,除了看你是否运气撞墙,碰到对你材料特别有好感的director,哭着闹着甚至打滚撒泼,要挟招生委员会录取你之外,基本上就是几个点:
1. 学校今年州政府拨款的资金够不够(主要是集中在加州的公立大学,像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这种万年有钱的公立学校不在讨论范围)
2. 今年学校准备控制的国际生比(偏偏不想招太多)
3. 你能给我带来什么?
在文章的最后,我用今天阅读时所收获的感悟,来回答本问题,也希望带给广大申请者带来思考:
1. 考高分很OK,但是你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给学校能带来什么的”特质,你就算考试全A,TS满分,又能如何?
2. 美国大学不会白给你录取,也不会白给你奖学金。你如果真的好,学校还真的会死皮赖脸地满足你的要求,就为了让你能选择他。
想想我今年一个哈佛的建筑录取,到最后包括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RISD,宾大,哈佛,争着给她送奖学金的盛况。
人家投资是要讲回报的,你值得我付出,我就要投资你。但是:
不能。
不能。
一般这种回答,会招来灵魂深处的拷问:
3. 美国的大学,把他们想象成天使投资人。你是应聘的,或者准备创业的。用求职的心态去想大学申请的事情,你就懂了。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