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华南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与实验区,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国际学校的成长。相比于北京上海,广东省的国际教育尚未形成成熟体系,国际教育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升学金字塔中,国际学校为中国许多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国际学校运营与管理研修班中来自华南地区的三位学员,他们作为国际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深谙国际教育领域发展,与我们共同探讨了在新高考改革的趋势下,国际学校如何才能与时俱进,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
本期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陈泽芳。
陈泽芳特级校长,全国管理创新典范校长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
岭南同文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北京大学国际学校运营与管理研修班第一期学员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国际学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四川重点中学校长近十余年,担任名校集团总校长10年,曾任区育局副局长,成都市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市教育管理带头人,区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兼任市区人大代表、被中国教育学会列入“教育家”培养对象。一直专注于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管理经验丰富,办学成果显著。
看待新高考改革有四个维度:国家战略、学生发展、学校特色、素质教育。新高考改革是一场着眼于国家战略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无论什么类型的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对国际学校办学有如下启示:
这是关于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合国际教育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更中国、更世界”卓尔不群的终身学习者和世界公民。“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更中国、更世界”的课程系统构建,跨学科融合式整合与学科重构,如书院课程(书法、民乐、经典等)、礼仪课程等。跨学科的融合式课程教学,面向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而不仅仅是几个学科;学科整合重建在课程内容上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国际课程为参照,引进、借鉴、融合国际课程的优秀元素,更加关注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不仅仅是知识系统;更着重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更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学科能力;更着力于让学生树立为社会而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学习;更着意于大力培养团队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着力推进课程建设,即国家课程融合国际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系列活动课程化,结合新课程标准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开展PBL项目制学习和评价成果展(结合年级探究活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坚毅耐挫能力,从而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
学校整体课程既关注夯实学生基础,又突出选择性,把分层、分类走班的内容、标准清晰具体,选课走班,“一师生一课表”,实施“导师制”、“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根。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突出文化理念素养、学科教学能力素养、外语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几个方面。
在学校文化上,学校运用并实施启发潜能教育、创设中西方文化融合、人文与科学融合,建构现代智慧校园,不断转变学教方式、管理方式,透过人物(People )、环境( Place )、政策( Policy )、课程( Program )及过程( Process )互相配合培育学生乐观积极的态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不断渗透关爱、尊重、信任、乐观及刻意安排的理念原则。定期组织探究活动,社区服务、公益志愿等活动以培养负责任担当的未来美好社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