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在TED以及各大网站上点击率较高的视频《不读书到底输在哪了》。演讲者Ann Morgan发现书架上都是来自英国或者北美作家的书籍,语言的限制让她想要了解更多地区的文化,让自己更加了解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因此,她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想法发布出去,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向她推荐了蕴含当地文化、理念的书籍。
就是这样一个简答的决定,不仅让她认识了来自不同领域、地域的朋友,甚至影响了她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书籍,究竟有何魔力呢?当然,可以选择书籍的中文译本阅读,但我们更倾向推荐阅读原著,这又是为什么呢?
阅读英语原著不仅仅是表面看起来酷,实质也是对于我们的视野、认知都有很大的提升。阅读经典的时候,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更是在和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在向故人学习他们终其一生后才领悟的道理;能够帮助我们接触到第一手信息。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失真的问题,很多译文掺杂了译者的自己理解(有些时候这种理解还是错误的),变成了二手信息。因此,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阅读英文原版书,而不是翻译本。
给大家举个例子,在《夏洛特的网》第十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网的正中央整整齐齐地织着两个大字:好猪!初次在译本看到这句话,实在觉得平淡无奇,直到某一天无意间在原版书中看到 “There, in the center of the web, neatly woven in block letters, was a message. It said: SOME PIG!”Some在修饰可数名词表示“一些”的意思,但为什么会用在单数名词“PIG”上呢?原来,some在英语中非正式的用法有“棒极了、杰出”的意思,如果不是凑巧读了英文版《夏洛特的网》,大概就会与这个释义“擦肩而过”了吧!
相对英语原著来讲,中文译本某一程度缺失了语言独特的美感与魅力。“SOME”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在大多数英语原著中,不论是小说或是诗歌,都会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是无法通过翻译表达出来的。
除了“爵士时代”和“美国梦”,它同任何一本被称作经典的作品一样,给读者带来的还有关于人生、命运的启迪和思考:是否应该在逆流中追逐理想?道阻且长的境况中如何去坚持理想?又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理想或实现或幻灭的结局?当然,从学英语以及追赶国际教育脚步的角度来讲,这本书是CCSS推荐读物、美国高中必读书目,也是国内众多国际学校、国际班青睐的原著书目。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它都应该是原著阅读课的入选书目,也是一本人生必读书目。
没看过《飘》的人,也肯定听说过电影《乱世佳人》。故事的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主人公是郝思嘉。很少有人会不喜欢郝思嘉,她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女性,她叛逆,坚强,也有她可爱的一面。这本书在描写爱情的同时,也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
一部关于成长的书,一部被誉为“塑造美国的图书”,一部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一部获得美国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的书,一部奥巴马公开送给女儿的书。本书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审视周边的一切,它涉及家庭教育、人性、人情、种族歧视与偏见。在书中,有两只被人误认为是恶魔的无害鸟儿,一个是邻里间偏见流言的受害者,另一个则是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歧视的牺牲品。它的启发意义在于:一个民族是如何从愚昧固执走向文明公正的。
它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