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德党支部学习之旅(二)
革命摇篮绿色井冈
导语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2019年7月,七德党支部26名党员及2名入党积极分子踏上了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我们一起追寻红色记忆,上八角楼,入黄洋界,登领袖峰,走挑粮小道,瞻仰烈士陵园,参观红军医院,辗转大井、小井,再游杜鹃山……一路聆听革命故事,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从中汲取井冈山精神与正能量,思想和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正文
井冈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随处可见的见证历史的建筑文物与战争英雄事迹介绍,浓郁的红色历史氛围都在告诉我们那段不能磨灭的革命记忆。井冈山也有着与之交融的美丽山色风景,站在云端深呼吸,不禁感慨如今我们的岁月静好是数代前辈的牺牲和奉献所得,珍惜感恩,传承传递井冈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最震撼心灵的是
我们看到低矮的房屋、泥泞的道路、险峻的山崖、缺衣少食的生活,我们更看到碧血丹心、星星之火、旗帜飞舞。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就而成,不管是纪念堂里悬挂着的先辈们的照片,还是在碑林里对前人的歌颂和对井冈山精神在中国发展历史地位的肯定,无一不向我们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革命奋斗之路。
在雨中大声宣读入党誓言时,我们激情澎湃;在雨中朗读毛泽东同志的《西江月•井冈山》时,我们慷慨激昂。尽管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是怎样的一种信念让他们选择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牺牲自己保全他人,但却对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牺牲奋斗的战士们充满感激和敬佩!
最令人感动的是
一路走来听了很多故事,有雄才伟略,有战友之爱,有舍己为人,个个感人肺腑。
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是一位非常刚强的革命战士,在井冈山革命期间,不遗余力的照顾毛委员的生活起居,为毛委员在八角楼的时光做出贡献,同时也为毛委员搜集书籍了解井冈山外的消息。她无疑是优秀刚强女性的代表。
曾志托孤让我感受到了女性在革命年代的不易,一位如此年轻的母亲,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抱着不可撼动的革命必胜的信念,割舍心头肉,奔赴大前方。尽管她出身富裕家庭,但毅然选择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投身艰苦革命奋斗。
红军医院,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重建的二层楼黑色建筑,也不能掩盖它的简陋。走过室内的狭窄阴暗走廊,两边潮湿病房里,垫高门板做成的病床是唯一的陈设。当年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然而根据地的军民充分发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给伤员消炎。张子清师长献盐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等级军官之间真挚的情感。
最深刻的感悟是
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为数不多的官兵走上井冈山,在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以及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在实践中诞生了许多首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颁布井冈山《土地法》等等。这一个个的“首创”,蕴含着毛泽东等革命前辈“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气概,以及“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成功典范。
习主席在井冈山慰问时曾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亲历井冈山,感受到艰苦革命历史的激荡与厚重,感动于革命英雄烈士的英勇与无私,才能更加透彻理解“革命”、“信仰”、“无畏”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
尾声
血雨腥风的岁月已然成为过去,然而井冈山精神却已成为了永恒,镌刻在我们心中。井冈山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人时时铭记。往前走的每一步路,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过去,不忘初心。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不忘初心再出发,七德党支部沿着革命先辈足迹,从南湖出发,上井冈山,到延安,2021相聚北京。每一位七德党员都将努力践行红船精神、井冈精神和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和自我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七德的表率和榜样,将七德建设得更加美好!
最后,献上王子玥老师赋诗一首:
杜鹃山中觅芳踪,
黄洋界里观云海。
苦尽甘来新世界,
唱向山水敬先辈。
图文:七宝德怀特党支部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