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参与国际教育,如送孩子读双语学校、上国际课程、出国留学等等。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对中国家庭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些问题都是家长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讨论的问题,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非常关注国际教育了,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当我们在谈论“国际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在无数次讲座或者对谈中,我发现两个趋势:
第一,很多人把国际教育等同于国际学校;
第二,很多人对“国际学校”的认知极其模糊。
这真的也不怪大家。因为关于这个领域的争议一直都有。而且,如今大概是人人都闻到了教育这块蛋糕的香味,“国际学校”的市场变得越发复杂了。这里面有刻意低调的,有打擦边球的,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但是,本文的主旨并不是要教大家一整套攻略,如何分辨这些学校类型。而是想探讨一下,“国际教育”对中国家庭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要思考国际教育,必定要厘清的概念就是“国际化”。先分享一下龙应台对“国际化”的理解:
不论是北京还是吉隆坡,香港还是台北,都有一个“国际化”的共同面貌:星巴克、7-11、好莱坞的电影,到处都是。生活的韵律也与国际同步:2月14日买花过情人节,10月底戴上面具参加“万圣节”变装游行,11月有人吃火鸡过感恩节,12月广场上万人空巷庆祝圣诞节,年底,放烟火、开香槟,倒数时,亲吻你身边的人。
按照字义,就是使自己变得跟“国际”一样,可是,谁是“国际”呢?变得跟谁一样呢?是变成英国美国,还是印度菲律宾?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不是把你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模一样。
“国际化”是一种知己知彼。知己,所以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价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国际化”是你懂得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方法和技巧,来把自己民族最特别的东西推销出去,让外面的人看得懂,听得懂,认识你。
“国际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全世界有6600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台北的古迹)。“国际化”不是让星巴克进来取代紫藤庐;“国际化”是把自己敞开,让星巴克进来,进来之后,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庐的光泽更温润优美,知道如何让别人认识紫藤庐。
从龙应台的观点来总结,“国际化”要求人两点:
一是要懂得世界。懂得语言、文化差异、思维差异;
二是能够让世界懂得你。你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能够说明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
要把这两点做到平衡估计蛮难的。现在看教育界,一方面是国际游戏规则还没普及,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教育里的民族性也捉襟见肘。
那么问题来了……
是外语培训吗?是参加“洋高考”SAT吗?是学习英国、美国、加拿大的课程吗?是出国去参加夏令营吗?是去国外留学吗?是一定要大把砸钱的吗?是少数人的专享吗?
世界联合学院(UWC)常熟校长华晓杭女士说,都可以是,也都不是。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国际教育应该给年青人提供了解世界性问题的知识,培养他们对于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决心。
换句话说,国际教育是培养各国学生对于世界性问题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各大国际课程中,最具国际化特色的当属IB。IB在诞生时的理念就是让年轻人明白“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正确的”。
国际教育的精神一定是开放、多元、包容的。单一的中国教育不是国际教育,单一的法国教育、英国教育、美国教育也不是国际教育。这个教育体系中包容的文化元素越多,国际化程度就越高。
答案太复杂了。一方面是国际学校在国内的类型就很复杂,有政府公办的,有大使馆办的,有民办的,有公立的,要细分下去,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国际学校的理解和需求也很复杂。简直就是一千个家长心目中就有一千种国际学校。有人觉得看课程和师资,有人必须要求学生有外国人,有人光看学校每年海外学校录取率,有人啥都不仔细看,光看学校名字里有没有“国际”二字……
依照UWC华晓杭校长的划分,如果我们画一张如下的图,横轴从左到右代表国际化程度递增,纵轴从下到上代表中国化程度递增,那么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张中国的提供“国际教育”学校的坐标图。
国际学校不一定等于国际化。比如左下角的学校,如果这是一所几乎全是针对单一国籍学生的国际学校,其授课语言、教材、价值观也都为单一国家,那么国际化程度也并不高,本质是一所开在中国的外国本地学校。
公立学校也并非完全与国际化绝缘。如果这是一所本地的中国公立学校,也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变得国际化。如果说能够继续挖掘我们教育中真正好的东西(比如基础扎实),如果说能够改进一些我们不够好的东西(比如过于强调知识记忆,缺乏探索和鼓励式教学),公立学校不就也像“国际化”的那一端靠拢了吗?当然,也有可能以上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在胡乱指手画脚,很有可能有无数有识之士都实践过这个问题了。
比较理想的是右上那个圆——既国际化又保有中国民族特点。我个人比较看好这两年新兴办学理念下的新型民办学校,社会各界都在做教育的实验,有担忧的声音,不过我觉得乐观去看,有了钱去办学总是比做其他任何事都要好。这种学校,最符合对国际教育充满向往,但又不希望孩子完全西化,丢掉中国文化之根的中国家庭的需求。
时代在发展,学校、国际课程都在变化。无论是A-level、美国课程、英国课程、加拿大课程,也都有从一个国家课程变得越来越柔性的趋势。IB核心、TOK等非常强调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的课程,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非常重要。
如果选择好的国际学校就变成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如果选择。
1、很多人都向往外籍子女学校,外籍子女学校就一定比国际学校好吗?
大家都认为我就是全家人拼了,也要移民出去,拿到国外的绿卡,然后送孩子去外籍子女学校。在我看来,其实也不一定。收中国国籍的学校也有一些是不错的。因为我不方便,我不想在这里跟大家去具体指哪些学校。其实有些学校大家可以去调查一下,可能它是我们想要的学校。那收中国籍的学校还是很多的。这个民办学校来说呢,它们有九十年代开始的普高课程的学校然后在零零年左右或者之后转成国际学校的这种,也有一开始就是国际学校的这种,那这两个呢,我觉得最好是一开始就是国际的最好。
2、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和国际班有什么区别?
大家可能有很多的混乱。其实呢,大概是这样的,我之前有写过这篇文章,如果昨天有看到我发的分享的文章的,可能先了解了一下。公立国际部很早之前是招外国人的孩子在这里学习汉语课程,同时可以参加中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样的孩子他们并不是出国读大学,都是参加中国的,比如说北大清华人大这些学校的外籍留学生的入学考试。那公立国际班可能才是大部分的家长想去的学校,就是他们是提供国际课程,比如说IB、A—LEVEL、AP这些等等,还有其他的,包括加拿大等。这些孩子在这里学习这些课程,当然中国孩子了,可以申请国外的大学,这是公立学校的国际班和国际部的区别,那我们大部分来说是选国际班了
3、孩子在IB学校、英系学校和美系学校各有什么特色?
IB的学校现在在全球很有影响力。目前在中国来说,有八十来所学校。我们的那个IB报告上有,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这个发展从之前前几年才六所,两年时间就发展到八十多所了。然后英系的学校就是所说的开A-LEVEL、IGCICE这种课程的学校,这种学校一般他们有不同的考试委员会比如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还有艾德思。他们就是考试局来给学校授权可以开课程,一般一年,IB就两三年。然后就是美系的学校了,其实在很早之前,顺义国际学校它们就是美系的学校,就是美国的课程,不过后来也转成IB学校了。
4、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觉得要去IB学校呢?
我想第一个原因是大家知道IB学校一般是IB高中最后两年,这个特别火,考全球的大学的时候也特别认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呢,我今天上午还在做一个IB的培训,我把所有的IBO他们关于给教师提供的材料,我都给大家去看,我说你们看看IB小学给老师们提供的材料,他们都说,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好的IB有经验的老师或者IB协调员的指导,我真的不知道去怎么去上课,所以IB小学对老师的要求真的挺高的。
IB初中比小学还好一点,初中的话,他们已经有了大纲,一本大纲大概六七十页。小学的时候每一个科目的大纲都看不到的,初中已经相对完善,而且个别出版社也出了教材,还OK啦,到DP的时候就非常非常完善了,东西特别多,教材大纲资料什么的,每年他们把控啊什么的特别好。
5、英系学校怎么样?
关于英系的学校,我个人觉得英系的学校在基础教育方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如果特别了解IB产生背景的人也知道,它本身是借鉴了很多英系的课程,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更加规范的课程体系来运作的。那英系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时候,他们一般就是kiss1,然后后面就是kiss3时候,就是已经是在初中了,后面是IGCICE,然后最后两年高中是A-LEVEL这样来运作的,他们的学术基础打得相对比较扎实,因为这是英系老牌了这么多年,其实几百年这么一直坐下来的,觉得做的特别棒。
6、面对五花八门的学校,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呢?择校的时候该考虑哪些因素?
在择校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可能首先要选,我是什么国籍,我的孩子是什么国籍?我的身份符合哪一种。那如果说外籍的不符合,咱就不要在考虑了。咱就先找哪些是可以收中国国籍的,我觉得这是第一个筛选的条件。除非你说我现在就要办移民,那什么时候下来之后,就真的是那后话了。那圈定了你的国籍之后,接着就从公立和私立来说。公立的话,一般是只有高中是提供国际课程的,可以申请国外大学,如果你想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进入国际课程的学习,那只能进入私立学校了,所以这就是看你的年龄段,你的年龄段在哪儿,你去选相应的公立和私立。另外呢在费用上他们差别还挺大的,一般公立在十万左右,私立的话呢现在十万左右的极少极少了,要是好一点的私立大概是在二十万左右。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