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新开9所民办学校,2019年预计落地2所民办国际化学校,分别是协和系的青浦协和和世外系的宝山世外。至此,超过120所国际化学校落地上海,数量和质量均属于全国之最。
▲上海国际化学校发展历程
🔼今年的大学录取结果民办学校非常出色,平和、世外、交中IB、星河湾、七宝德怀特等都斩获多枚藤校及top10
自世外在1993年成立小学起,上海双语学校发展不过短短二十载,却发展得超出了想象。这也是因为教育消费升级,大量投资方进入国际化教育行业,催生并引领了市场。
那么,为什么上海国际化学校能发展得这么不一样呢?办学特点是什么?地产办学和投资办学能靠谱吗?毕竟校方和资方撕了闹得一地鸡毛的T school事件还在继续发酵,一出事,最受伤的一定是家庭。
有数据爱分析的真榜君,带领大家坐上时光机,回到2000年,回溯下国际化学校发展历程。
1
国际化学校版图
2010年是拐点
闵行青浦数量最多
上海现运营的118家国际化学校里,大多建于1992年之后,呈现出周期性发展、逐年递增的态势。
2010年是上海民办国际化学校发展的转折点,自2013年起,学校数量几乎连年增长,平均每年有5家国际化学校在上海招生,几乎均为民办。
▲年度增加数量
再以最火热的IB学校来看,2010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协和古北、尚德均在当年落地IBDP,自此后,更多招收中籍学生的学校落地。
2019年公布拿下IB候选校的还有德闳、协和教科古北;上实剑桥也提交了IBDP申请;惠立官方也宣布之后的高中会开设IBDP课程。
再从各区分布情况来看,上海过半数的国际化学校集中在浦东新区和闵行区。
究其原因,除去这两个区本身所辖地域范围大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浦东新区和闵行区聚集了大量外来的高知人才,当城市高端产业和高净值人群的集聚时,国际化学校更愿意选址于此。
尤其当上海国际化学校的高中部实际上辐射了整个长三角地区,超过一半学生为外地生源时,位于城市西边、连接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区就更受国际化学校的青睐,闵行区和青浦区即是如此。数据也论证了这一点。
▲各区国际化学校数量
2国际化学校发展单打独斗行不通背后都站着庞大的集团
金桥集团(平和)、世外集团、协和集团、德闳集团、诺德安达集团、德英乐集团(万科)……国际化学校发展的明显特征就是依附教育集团的扩张,并以上海为起点辐射全国。
诺德安达教育集团今年在北京、南通、佛山同时开校;德闳集团在北京和西安同时开校;协和集团今年也落地了第一所15年一贯制的青浦协和。
再以均瑶集团旗下的世外教育集团为例,2013年就开了杭州校区,2019年落地宝山世外和合肥世外。
而据报道,引入世外教育集团的区县人民政府,均与其签订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各区对于优质教育集团的引入,通常是为了提高区县的教育水平,形成该区县的教育名片。
从具体的选址来看,教育集团与郊区的合作校址都在新城中心,金山世外位于金山新城区,青浦世外位于青浦新城中心,嘉定世外位于南翔,即将开办的宝山世外选址在宝山顾村。
▲金山世外位置
在郊区化、集团化扩张的背后,是政策的助力。
2013年,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明确规范了各类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的招生和收费标准。此后,北京、上海宣布不再审批新的公办高中国际班。公立学校国际部申办和招生的收紧,也变相促进了民办国际化学校市场。
而2017年9月正式生效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更是直接推进了国际化高中的办立。
《民促法》第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这意味着全日制的民办幼儿园、高中、大学以及非全日制培训可以申请盈利性办校。
基于这一规定,民办国际化高中也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不少上市公司、地产公司也开始跨界国际化教育。
3
办学的三种形式
地产办学、投资办学靠谱吗?
国际化学校遍地开花、逐渐外扩,那么对于有正在念小学、初中的孩子的家庭而言,是否适合到郊区购买一套就近的“学区房”呢?
我们先来看看各区有多少学校设立了小学/初中学部?
浦东新区和城市西边的闵行、长宁、青浦、徐汇有较多的选择。而静安区和宝山区的家庭完全无法在所在的区找到就读学校。
由于不能就近就读,不少家长为了方便孩子走读,动起了购买“学区房”的念头。真榜君以国际化学校数量较多的闵行和青浦二区为例,来看看学校周边的房价情况。
▲闵行房价X国际化学校
▲青浦房价X国际化学校
我们发现,高端学校所在的区域均位于该区的房价高地。
建于2008年的宋庆龄学校周边有中海翡翠湖岸别墅、融信铂湾、绿地国际山庄等别墅住宅群。从建立时间来看,周边别墅群的建筑年代大多在2007年前后。可以说,宋庆龄学校和周边的住宅群是片区共同规划的结果。
从2018年新开的上海宏润博源学校的选址来看,学校靠近朱家角古镇以及地铁17号线朱家角镇,由宏润建设集团(上市公司)与播文教育共同举办,其中“建筑+地产”公司宏润建设集团即17号线的建设施工单位。
根据德勤的《2017年教育行业报告》,此类模式较为普遍且相对成熟,即由房地产企业出资兴建校舍,投资校舍、设备等硬件并负责设施的维护管理,学校出师资,引入专业的课程和团队,负责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并为其提供管理、运营方面的服务。
“地产+名校”的合作办学模式之外,报告中还总结了另外两种教育地产模式,一类为地产赞助挂靠名校,开发商与名校签约,规划建修校舍,业主能够享受直接入学和学费优惠;另一类是房地产商自建教育品牌的模式,典型的案例有万科和碧桂园。
以万科为例,早在1996年,万科集团与复旦大学联合开办了九年制民办学校——上海民办复旦万科实验学校。2014年,万科确立了城市配套服务商战略,加速了教育业务的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民办万科学校、上海万科双语学校于2016年建成,均设小学和初中学部。2018年,万科旗下德英乐教育品牌建立了其第一所国际化高中——安亭德英乐学院。
近年来,地产企业涉足教育成为了一个房地产开发的新趋势,在政策的倒逼之下,教育地产业务也逐渐成为了房地产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优质的国际化学校通常能够带动周边版块房产的价格上升,这是优质配套设施“养活”了周边地块。
然而劣势就是地产办学大多讲究的是快、狠、准,有时候缺乏对教育的理解和耐性,尤其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没有办法很快开花结果,这跟地产要的是快速回本之间有极强的矛盾,因此,在资本逐利的时代,地产或资方办学能否沉得住气是能否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