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如何辨识一所好的国际学校。
首先明确两个重要的个人观点:一、一所好学校最重要的标识是:它会考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不要对课程体系有偏见,任何一个成熟的,经过认证的课程体系都能办出优秀的国际学校,关键看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团队,以及办学投入。好下面就以上两点展开,并提供几个详细的角度给大家来观察和辨别学校:
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果大家留意下,会发现很多国际学校的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
1. 偏中式的“国际课程”学校:很多都会提到要培养 “中国灵魂(深植文化),国际视野(世界情怀),既能怎样, 又能怎样的” 学生。成立得早的学校就不说了,毕竟当年人家应该是正儿八经地考虑过这个“中西融合”的事情,但如果成立得比较晚的学校,还在不断重复这一点,则只能说学校的管理层并没意识到,外界已经有很多学校在此方面领先贵校了,如果不加思考地再把这个定为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只能说明该校的办学定位“甘落人后”, 当然成为一个追随者学校,踏踏实实办学也挺好的,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提供适合的教育。
2. 只提或着重提我们 “培养能进入世界名校(前多少名)的学生”的学校,“我们的加工能力很强大,学生起点多少,出口去哪里?” 这类学校在实施办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对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以及对于学生个体成长的尊重。说白了,这类学校就是国内高考学校的复印版。抓升学对学校来讲,是几乎无法回避的现实,并不完全是坏事。 但如果过分强调或着重宣传,甚至写入培养目标或校训中,那么家长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一下: 这样的学校是否符合你或小孩希望接受国际教育的初衷? 若你就是抱有这个目的,出国留学申请名校的预备班,那也无妨,只是认真地去了解一下这些学校的过往申请记录,因为有不少学校为了宣传,会把一些不属自己毕业生的结果也拿来宣传,或者一个学生拿了好几个大学的录取,重复出现在录取名单,也很容易让人产生理解偏差。
3. 另外,依个人的经验看,国内常有些以常青(春)藤,或常青藤大学名字或牛津剑桥命名的一些国际班/院/校/部,其意很明显,但其果则非常不明显。 也许就是常说的办学和教育过程中“欲速则不达” 吧。
不要对课程体系有偏见
每一个优秀的国际学校,并不是因为它选择了某个特定的课程体系,而是它的办学团队/学校投资方,通力合作,认真办学。实实在在地投入资源和精力到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升学申请投入的全过程中,学校才能脱颖而出。
很多学校在招生宣传时,都会特别强调自己学校所采纳的课程体系是如何特别,以至于国际学校的学生圈子里曾经流传过一个笑话版的鄙视链:“学 IB 的 看不上学 AP的,学AP的自觉强过 学A level的,而学A level的则在一众其他国家的课程体系学生中优越感十足。”
但如果我们拿出国内家长评价一个优质学校的重要指标:海外大学录取来看,这条鄙视链就又彻底被打脸了。国内有的ALEVEL 学校,一家学校的牛津剑桥录取可能比全国的IB学校所拿offer 还要多; 开设有AP课程的国内高中学校一家能横扫常青藤录取的大满贯;而没有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也时常能有众多海外名校青睐其优秀高中生。而近年来,IB 也有一些实力高中的海外录取正在异军突起。
另一个现象则是,少数综合实力强的国际学校,其实是有开设不同课程体系的,这个现象也会越来越明显。此类学校并不是将不同的课程,单独开一个项目或班级;而是在选用一个主体课程体系(Alevel/IB)的框架下,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课程体系(AP 或其他大学水平课程)的选择,因为每一个课程体系都会有自己的优势。把以上两个重要的观点弄明白了,大家在择校时,就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和判断。 那么,家长如何具体地分析一个优质国际学校的办学和运营管理呢?
一谈到好的国际学校,不少家长脑海里可能会浮现一幅格式化的喜报图样:“ 热烈祝贺我校今年被XXX 名校录取多少名学生,百分之X的毕业生被排名前多少的大学录取。后列一串大学名字和毕业名字“。这其实是对优质的国际学校的一个”刻板印象“或表面理解。
升学结果只是优质国际学校办学外在展现的一部分而已,它并不是一个优质国际学校的全部。好的升学结果其实由很多因素决定,有人说:好的生源很重要;也有人说:师资和硬件更重要。
有了好的生源,需要有好的师资和硬件才能匹配教学和培养,否则一个学校的好生源会逐渐或迅速流失;
有了好的师资和硬件,如果没有好的办学运营系统和能力,则优质师资的作用会大打折扣,直至流失,再好的硬件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1. 课程和教学:采用何种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评估如何来实施和监督?
2. 师资和培训:使用什么水平和档次的教学师资?如何给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如何引入和保持一个高质量的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
3. 海外升学指导:这是国际学校(尤其是高中)不能回避的一个工作板块,国际学校的学生几乎百分之百要进入海外大学继续就读,学校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升学指导团队来支持学生常规的海外大学申请?升学指导老师是何种背景?有无海外学习经历?是否具备专业资质或培训认证?指导团队是否有中外搭配?
4. 课外活动: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支持和指导,是一个学校培养理念实施的重要板块,其意义不亚于课程和教学。学校提供多少支持?有无专/兼职的学生活动老师?专业的大型社团有无配备指导老师?有无体育校队,教练等?是否组织学生外出参与各类活动和学术活动?是否有相应的活动空间和硬件资源配备?提供给学生活动所有这些,看上去是学校的“不务正业”, 但实质上却是学校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资源投入,对于其培养理念的落实和践行,对于培养学校的 School Spirit (学校精神)和凝聚力极为重要。
5. 个体关爱:这一项在很多学校直观地表现为“学生管理”,但在此笔者会认为,国际学校采用“个体关爱”的概念和意识更为恰当。把学生当成管理对象,在学校办学理念上还是与时代的发展对个体的尊重还是有差距的。各项校内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有考虑学生的利益(以学生为中心),还是完全以校方的管理或效率为先?班主任/Tutor 体系是否齐全?是否配备对应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
6. 招生/生源要求: 一个学校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就会需要对学生采取对应的入学评估和录取。目前中国大部分的国际学校都还停留在挣扎于招生数量,达到办学财务平衡,生源选拔几乎无从谈起。或有些学校虽能在学术上设立录取门槛,但迫于办学目标,或招办综合评估的能力与资源有限,仅能停留在评估入学考试成绩上,对于申请者多元化和立体的评估几乎忽略。真正好的国际学校,能在确保一定的入学考试成绩基础上,综合评估考生的特征特长,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录取更加特征更加多元化的学生群体。
另外, 一个好的国际学校,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分别涉及到学生数据管理,家校沟通,教学信息和业务管理,以及升学指导系统, 可供学生使用的电子图书借阅系统,论文查询和防抄袭系统。
财务状况和办学经费来源:
一个好的国际学校还应该有良好的财务运行状况,有相对充足的办学经费,有多渠道的办学经费来源,而不是仅仅依靠学生学费。若有产生办学结余,则可用于学校的再投入和发展。
最后的重点,也是需要着重强调的:
校长和管理团队:
学校的管理团队构成和成员是怎样的。俗话说:一个好的校长决定一所好的学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国际学校。整个学校的运营系统,校长是总设计师和首席运营管理人,校长的背景和经验,以及过往在“同类型学校”的办学成就,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所学校的运营管理。
评分表由四大部分组成:
1. 理念、成绩、口碑;
2. 运营管理;
3. 财务部分;
4. 管理团队。
国际(化)学校评分表框架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