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凤凰卫视《领航者》栏目走访了两岸三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名校和创新学校,探讨中学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作为六所学校之一,包校创办人包文骏先生接受了采访。
提起中国这几年对创新型基础教育的探索,位于上海的包玉刚实验学校是一个标杆。它是在2007年由包氏家族,为纪念已故船王包玉刚先生而捐资创建的一所私立双语民办学校。它融汇中西,被誉为最国际化的中国学校。
希望中国教育能够与时俱进
在12年前,包氏家族深感中国的教育总体水平还是很高的,但是还处于比较窄和单一的教育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包校创立之初的想法,就是给中国的基础教育融入新的理念和模式,他们给自己制定了三条使命: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包校的创始人之一包文骏是包玉刚的外孙。他生于香港,家族的熏陶让这个中奥混血儿对中国文化稔熟于心。他8岁去英国留学,从伊顿公学到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国王奖学金,学生会会长、游泳队队长,包文骏的求学经历中贴满了亮眼的标签,这份得天独厚、融汇中西的背景也让他对于面向国际、扎根中国的教育有很多思考。
用国际化的教学模式教授中国课程内容
包校的教学体系融汇中西,不是简单地在本地课程之上再添加国际课程。他们采用的叫“上海+”课程,课程基础是上海本地学校的课程,采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去教授那些知识点。包文骏举了一个例子,说他们把上海课程里规定要教授的自然课用探索课的形式去上,用单元的模块去教学生,而不是根据简单的知识点去教。比如说水是一个单元,水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有地理的内容,也有历史发展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形成自己对这个单元的全面认知。
所以在包校,不会简单按照学科去划分中英文教授的内容,而是在同一个主题下,中英文老师会共同备课去教授那个主题的内容,是一种双语浸入式的学习体验。
包文骏希望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实现愉快教育。寄宿制也是包文骏非常推崇的一种教育模式。他说包校采用了寄宿制也和自己自幼读寄宿学校的经历分不开。这样能够使学校比较好地去平衡学生的时间,让学生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运动的时候运动,也给学生的生活适当留白,让学生们学会时间管理。在包文骏眼中,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比具体知识的学习可能更重要。
教育家长不要着急,把目光放长远
包文骏坦诚,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家长之间的攀比盛行,作为家长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家长们都在晒娃,天天看人家的孩子多么好,压力自然油然而生,这其实是家长很普遍的一种心理。但是包文骏一直在与家长积极沟通,希望他们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空间,在教育孩子上要看得更长远,而不仅是盯紧小学升中学,中学升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这些下一步的小目标。如果我们把视线放远一点,看到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其实最重要的不就是健康、家庭和生活质量吗?包文骏这些年耳闻目睹,看到现在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其实也都是名校毕业,在大企业工作,但是生活没有方向。所以对包文骏来说,他更愿意看到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哪怕这些兴趣爱好对升学没有直接影响,但追求自己兴趣爱好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一生有积极的影响,因为学生愿意为自己的追求去投入,而不是仅仅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为了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我在包校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也发现他们成熟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多思考,充满热情地去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过得很充实。
包文骏举了一个在包校毕业现在在读大学的学生的例子,他说这位女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最近见到这位女生,她告诉他,她正在帮一位医疗专家写人物传记。这位女生在大学里学习人文学科,医学并不是她的专业,但是她纯粹是因为兴趣、因为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参与到这个写作中。包文骏说他非常高兴,因为在当下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生很多时候做事情也会不由得比较功利,要么是为了考试,要么是为了漂亮的履历帮助找工作。能够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做事情,是包文骏希望学生们能做到的。也有家长提出过,学校这么宽松的管理,会不会让孩子们斗志涣散,但在包校的经验中,看到的其实恰好相反,如果家长学会去放手,和学校达成一致,和学校一起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但并不去过分设计孩子的人生和束缚孩子的发展,让他们自主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开拓眼界,反而会让孩子学会做决定,更独立地思考,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试错和失败中成长
包文骏曾经是牛津的游泳队队长,也是代表香港出赛的专业运动选手,体育对他的一生留下了积极的影响。在包校,他希望能创立一个重视体育的传统。他说体育活动有两个积极的影响,一是会订立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而且学生会了解到付出和成果之间的关系;第二则是一定会面临失败,输了之后怎么调整心理,怎么反思,怎么继续向前,这些都是重要的学习,特别是团队运动、集体运动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在包校,学生加入体育队训练,有些家长也会担心每天训练两小时会不会影响学习之类的,但是后来发现这样一来,学生的成绩竟然更好了,因为在运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自律和效率。
包校还有一个户外运动俱乐部,是家长组织的,在周末或假期组织包括骑自行车、徒步这类的活动。如果问你12岁、13岁的学生,能骑一千公里的自行车吗?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可能,但是学生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必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相信学生,引导学生。
包文骏希望创造包容的氛围,希望学生在犯错后学会反思,从委屈中再往前走,能够在试错和失败中逐步成长。
包校有一个电脑水平非常高的学生,曾经在初中时调皮做黑客开了一个洞进入学校的内部管理系统,被发现后,有些老师就提出要开除这个学生,但是包校最终决定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把他的才华引导发挥到正确的方向,最终这个学生在英特尔的国际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前几名。
不攀比家庭条件,攀比自己的未来
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大部分包校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很容易被优越感所包围。包文骏自己作为一个“富三代”,切身的体会则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虽然是船王之后,富甲一方,但是在包文骏自幼被祖辈勤俭节约、低调踏实的生活态度影响。他也观察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去留学还没懂得赚钱就开始花钱,开豪车、住豪宅,他说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他说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让他们适当吃苦,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不可预测的情况和解决各种问题。
一个包校在读的学生解释了他如何看待攀比的问题,这也是包文骏希望学生们牢记的:“你现在比的是你父母的底子,有什么好比的?你要比,比你的未来。”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