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社会必须品,尤其是义务教育, 统一的教育标准已经很难满足中国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多的父母他们通过奋斗进入了城市的中产阶层,他们从崇尚欧美的化妆品、蓝天白云到崇尚欧美的教育,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年少时期眼界更开阔、英语更标准、更具有世界公民的潜质。近些年来,低龄留学、国际学校的持续升温,一批家庭开始探路,去寻找能够结合东西方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而寻找新教育方式的起因,基本都源于对眼下学校教育的困惑。
A女士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漂亮干练,但一提到儿子的教育,显得十分迷茫焦虑,她的儿子曾在一所知名度很高的公立小学就读,里面的家长有权有势,学校非常看重家长的背景,里面的学生能参加很多高规格活动,这也是很多家长喜欢这个学校的原因,他们认为孩子从小就有不一般的见识,结交到不一般的同学关系,但是当家长们在乎这些所谓的荣誉时,学校的风气就变得非常功利,孩子小小年纪就显得很成人化,回想自己小时候,同学间的家庭环境差别不大,学校风气不像现在这样功利,在她看来学校应该是个让孩子保持童真的殿堂,但是现实离她设想的有点遥远,而且学校及其看重考试分数,因为有不少孩子考试是99,98分,所以当她儿子考92分时,给人的感觉是“怎么又考砸了”,这种感觉让家长和孩子总是感到沮丧。
B女士因为工作的关系,在女儿读完小学三年级后,全家搬去了澳大利亚,她女儿在澳大利亚的教育方式下过得十分开心,不能再接受国内严苛的教育方式,孩子一旦习惯西方宽松平等的学校教育,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再想强迫孩子学习或者报各种特长班,会遭到孩子抵抗。她曾经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为了女儿成长,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从孩子出生她也是为孩子教育操了不少心,那还是十几年前,给女儿选的幼儿园每月收费5000元,那时候已经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了,幼儿园有钢琴课,从那时候开始女儿一直学钢琴,然后学滑冰、跳舞、英语班、奥数班,她算了一笔账,每年学滑冰2-3万,学钢琴一年几千,学舞蹈一年两千多,学英语一年一万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十分忙碌,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教育的竞争很多程度上是家长的竞争,家长们都抱着良好的愿望,却很容易陷入一种越来越有压迫感的循环,她也一度想抵制从别的家长那儿传递来的压力,最终还是很难抗住这种压力。
C女士因为老公的工作原因,全家要搬到北京,她开始关注北京的楼盘,进入各个楼盘业主论坛,结果发现大家谈的全是择校问题,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家长们有很多的讲究,给她带来的冲击不是紧张的择校,而是家长们择校过程中传递出来的西方教育理念,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远远落后,她才感觉到北京信息资源丰富,平台更大,北京的不少家长有海外工作或者留学的经历,他们大大的打开了她的视野。经过仔细比较,儿子被送进了一所新加坡人办的双语幼儿园。几年后选小学了,这所学校是一个对教育有热情的高材生创办的,学校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家长们受的教育程度很高,思想都特别活跃,他们都希望避开应试教育,以西方教育理念为基础,给孩子创造一个个性能得到充分尊重的环境,让孩子在爱中自由长大,可是一学期之后出问题了,学校虽然人性化,可是招到的老师,教育热情高于专业能力,加上待遇不高,对好老师的吸引力有限,可是家长都希望他们在自由成长的同时,也希望学校提供一套寓教于乐的方法,慢慢的很多家长感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新类型学校的成长或者是引进西方教育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我们的孩子客观上成了小白鼠。她原本非常认同西方教育,但实施起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接着选择了就读公立小学,公立中学,孩子非常累,每天没有在零点之前睡过觉,曾经爱好广泛的孩子,几年应试下来,变成了整齐的理科男,跟他说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时候她才意识到应该给孩子做点什么,让孩子感受到学习之外的乐趣。她和老公都希望孩子去国外接受大学教育,希望他走出去看世界,所以在她儿子初中毕业之后,让孩子去读国际课程,到了国际班感觉他一下子被甩出了一大截,为了让他成绩提高,急着给找家教,教SAT、TOFEL等,他还得同时补好几门课,出去补习一次,一两千块就没有了,她感觉到空前的压力,如果拿不到国际课程的文凭,又没有高考成绩,是不是把孩子一生都毁了呢?可是既然选择了,没有退路,只能往前。只能背水一战,那两年一直都逼着儿子,幸运的是他最后时刻考了雅思,拿到了6.5的成绩,进入了多伦多大学。这几年国际学校特别火爆,很多家长认为最终要送孩子到国外读大学,就会有很高的英文要求,为了适应国外大学,最晚初中要让孩子接受全英文环境,可是小升初进入国际学校越来越难,于是提前到了小学,最后她说其实公立学校也有很多优秀的孩子,他们当中也有人出国读本科,无论走那条路,都能达到同样的目标,还是应该根据自身和孩子客观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西方的教育理念是尊重个体个性化,而我国教育本质还是很难改变,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改变了,就会忍不住去探寻,别人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别人的教育好在哪里?被誉为全球教育第一的芬兰,这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师资从1980年就已经实施中小学教师必须拥有硕士学位,2007年又开始了一项全面教师招考和培养改造计划,因为研究者们认为高学历与好老师并不能划等号,真正的好老师不仅会念书,更重要的是有思想、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力、有包容力,让学生们过有意义的一生,为了找到具备这些特质的好老师,对报考教育专业的考生进行面试,录取率最终不到百分之十,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我国的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多次改革,但自古思想过于强调“尊重师道”,教师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权威,而教师又因为身处严格的考核之中,最终将分数作为统一标准来衡量性格与资质各异的孩子,教育改革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无非是选择了一段经历,跟到达什么样的终点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要看你更愿意她经历怎样的一段路程,经历没有对错,不同经历带来不同成长,更带来不同的风景和领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