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陆培洲:男,2019届12(1)班;
IB:40-41;
标化:托福-110;SAT-1500左右;
大学录取:ED1录取康奈尔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专业;
兴趣:理工科,音乐,德语,乒乓球,种花,研究公交;
特点:热爱生活,是细心而乐观的生活观察者;人们眼中的普通交通工具公交车,是他眼中的诗意与浪漫。
享受观察、享受思考陆培洲申请的是康奈尔大学的地球与大气科学。这是与物理、化学等基础理科并列的七大核心学科之一。然而他的PS主文书,却是优美的散文风格:“我的每一天开始于公交车。与低头看手机的乘客不同,我喜欢看窗外的景色。车驶过旧时属于外国租界的地域,我欣赏各种建筑风格与文化元素的奇妙糅合,法国梧桐、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佛教寺庙……于是公交的通勤于我便是领略不同时期各异其趣的文明。几年来,我目睹上海这座迷人都市的巨大变化,简陋的居民区摇身变为摩天大楼,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车费支付方式多种多样……”
(最爱的公交线路)
乘坐公交原为普通人最惯常的生活模式,也是最刻板的生活之一:目的地固定,线路固定,站点固定,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从这一站下来,从那一站下去……但是陆培洲却从这平常生活中点化出许多兴趣来:与司机交流,得悉公交车的规律、司机族的生活;经常换坐公交,感受徐家汇商圈的繁华、程家桥夕阳的色调、细雨中虹桥路的凄清,以及光复西路的现代都市风;思考某几条公交线路的客流量与它的发车间隔或车型之间的关系;调查新能源客车在上海的引进情况;坐公交途径新华路番禺路口发现经常堵车,就叫上三五同学站在十字路口的四个角落对来往车辆和非机动车进行统计,并把这些数据运用到交通工程学的模型中,计算理想通勤量与实际通勤量之间的差距,分析道路拥堵的原因……陆培洲的经济EE拓展论文研究的课题也是“新能源公交车的引入对上海公交市场的影响”。
(与公交车司机做朋友)
对公交的特殊兴趣除了让他拓展为一个兴致盎然的生活观察者和思考者之外,有时还提升到对人生的哲学感悟:“人生如公交车的旅程,每个站点是生命的一个里程碑。你无法预知下一站会发生什么。生活是复杂、不定的,只有充分考量情境、尽早规划,才能呈现一段更完美的人生旅途。”
康奈尔夏校的启悟11年级暑假赴康奈尔大学夏校学习,便是陆培洲给自己尽早规划的一段人生旅途。
早在11年级上学期,经过对大学及专业的调研,他就基本决定ED康奈尔,于是毅然放弃申请曾经十分心仪的德国夏令营(世外与德领馆长期合作的、推荐优秀德语学生暑假免费赴德学习的项目),而申请了康奈尔大学的工程学和地球科学两门课。
然而阴差阳错,康奈尔大学给他排了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由于课程相对冷门,上课的学生不多,使得陆培洲有更多的机会与教授深入交流、并探索康村周边的生活。教地球科学的教授是当地Ithaca地球科学博物馆的高级研究员,毕业于哈佛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地球科学的学习分为lecture和field trip两部分,陆培洲就跟着教授进行课外考古。带着一如既往的好奇与观察,他在Ithaca郊野河床,采集带有古生物痕迹的化石,向教授问这问那。在一次的field trip中,教授还邀请他们去参观古生物地质学博物馆,并向他讲述了康村旁边挖出一个猛犸象的经历,以及在很远的海边发掘巨鲸古骸的过程。在博物馆里他还见识到了教授做研究的方法,许多排大柜子,都是他们采集的岩石、矿物。原本陆培洲的专业定位瞄准了地球科学中的气象学(atmospheric science),此刻他理解到,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将地球上的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全部联结在一起。在他的影响下陆培洲申请的专业改为地球与气象科学(Earth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他觉得必须把学科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领域中去研究才能触类旁通。
(在康村夏校与Dr.Ross及同学合影)
(康奈尔大学地球科学系收集的岩石)
(伊萨卡地球博物馆的岩石样本)
在康村绮色佳小镇,他一如既往地持续着自己探索周边环境的兴趣。有时是坐在大草坪上静静地眺望远处的景色,有时是坐车到像两条百花街组成的小镇中心去体会静谧恬淡的风情——这里悠远而冲淡的自然之境,给了他另一番荡涤心灵的感受。回上海后,他有时还写邮件给教授,请教一些地球科学和气象学方面的问题。陆培洲对科学的兴趣发自内心,而教授也欣然为他在百忙中抽空写推荐信——他们彼此充满互动的细节和真切的共鸣。
(伊萨卡康村校园公交体验)
当有同学为写不出Why School文书甚而放弃申请一所大学的时候,当有同学抱怨教授的推荐信平淡如水格式化的时候,陆培洲的夏校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对学科的兴趣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对环境的感悟是充满审美激情的,一切的一切都水到渠成。
让学习缤纷多姿似乎陆培洲总是比别人多一些闲情逸致去领略学习与生活之美,那他哪来那么多时间?IB学习很忙碌的呀!是的,陆培洲不否认学习的忙碌,但他坚持恪守自己的原则:让学习的定语不是“苦逼”,而是“快乐”;不是被学业绑架,而是做它的主人。
法宝之一就是有效安排时间、在Deadline之前一段时间完成所有事项。他极反对假用功、做无用功及低效运作,比如把课堂笔记誊写到另一个本子上之类。他推荐康奈尔笔记法,上课做简单原始记录,回家后完成“提示栏”和“概要总结”的撰写,可促进思考、浓缩知识。康奈尔笔记法的五步骤(5R)——记录、简化、背诵、思考、复习也助力他有效学习。在他计划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段内,绝不用刷手机、看微信、打游戏来分岔自己的注意力。
法宝之二就是定位自己的兴趣点,拓展兴趣。初中刚进入世外时,在强者如云的同学中,他仅有C层水平。到了8年级发现物理十分有趣,在与孙燕与邓丽丽老师的互动中兴趣愈发高涨,物理单科直抵年级A2水平,其他学科的潜力也一起被激发。到PreDP9课业比较轻松的时候,他每天的作业基本在校内完成,回家模仿物理教研员出题的方式,自己设计各种刁钻怪题拿去跟老师分享,越学越带劲,中考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取得了603.5分的成绩。他还热爱德语,虽然初中时并不占评价分,但他在课堂里学得开心、带劲,到了IB自然选了德语课程,从来没有掉出过7分,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匀出了时间精力。
(与初中物理启蒙老师孙燕)
(德语奥林匹克学术活动获奖)
(德语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中与阿福合影)
他的兴趣并不局限在学科上,既然那么喜欢公交车,就思考看似无序的城市公交系统背后,是否可以运用数学、物理知识进行科学建模?同样地,看似十分难以预测的经常“变脸”的上海天气,是否可以运用大气循环、降雨规律等知识和数据,将模型逼近最真实的天气系统?为了上述的问题,他还做了一些实地记录并翻阅资料、力图去找寻科学的逻辑。
由此他提出法宝之三就是自学。IB的课程设置和老师们的精心引导,都无论未来学习哪一科都需要有自学的能力。有人会说,自学费更多时间却收效甚微。其实不然。自学是自己“觅食”,自己“挖掘”,自己“发现”,一个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应该从一个兴趣点拓展开去形成一个自学的范畴,才能完成“主动学习”这一环。
兴趣加方法,成就了陆培洲的高效学习、主动学习,所以学习就不再是“苦学”、而是“乐学”了。
(班主任朱灵芝老师的教导如春风化雨)
让生活精彩纷呈虽然陆培洲认定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是理工科,但他不觉得自己是纯种的理工男。他在高中生活中全面发展,文体两开花。
他的爱好很广泛,他是国球社社长、物理社副社长、La Musique音乐社的核心成员,还是德语社的主力社员……说起自己对音乐的爱好,小时候弹钢琴,7年级学吉他,8年级时同班同学组建乐队,由于乐队缺贝斯手,他就改学贝斯,与鼓一起组成Base line,在14岁生日活动中闪亮登场,一首《那些年》抒发了少年情怀。虽然如今回首只是一场稚嫩的表演,但舞台的机会大大鼓舞了这些课余音乐人。到了高中,La Musique音乐社原社长邀约他来担任乐队的贝斯手,在学生会一年一度的Charity舞台上成功表演。之后,他在La Musique中的X-Major乐队继续担任贝斯手,国际校区的Lunch Time Performance、文化周活动,以及GI服装设计社年度时装秀、翻唱社年度演唱大会等较大型活动中,都有陆培洲他们活跃的身影。
(La Musique 2017年在翻唱社Charity中的演出)
(La Musique 2017年在GI社服装秀上的演出)
11年级时,陆培洲发动三两好友一起组建国球(乒乓)社,在新社团成立答辩会中以第一名获得通过。世外国际校区空间局促,IB学业繁忙,体育活动无从开展成为永久的难题。陆培洲等一干男生因地制宜地设想建立国球社,通过众筹购买乒乓桌,桌子可收可放,仅占学校操场一角位置,早晨、中午、放学均可活动,后来又在本部的地下室争取到场地,以此保证国球社更为固定的训练时间,为众多IB学生提供了合适的运动方式。
(劈里啪啦乒乓社创社答辩)
(劈里啪啦乒乓社成员11年级第二学期合影)
到了12年级,陆培洲依然心系社团,2018年底的物理秀,在甘佳旻社长定下声学的主题后,他心中灵光一闪,社团与社团之间是否可以联手做创意表演,把物理的声学效果通过La Musique的乐队表现出来?他积极动员社员把这个创意真正做出来。他成为了两个社团间的桥梁,一边与物理社沟通场地的布置与效果,一边作为LaMusique乐队的贝斯手组织排练,最终在圣诞周成功地连演两天,此次物理秀获得了国际校区师生的好评。
(2018物理秀,主题为:Shape of Sound)
陆培洲承认自己的活动没有主线,呈发散状,但是这些活动都是他从内心里热爱的活动、真正有动力去做的活动、并且从中感受到快乐的活动。不仅调剂了IB学术的艰深,而且这些活动共同构成的Activity List,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多面体男生形象。
编辑小语
每个人的日常,充满了常规与例行程序;
我们也常感叹学业的辛苦和生活的单调;
但我们是否可以用第三只眼睛,
看到更多生活中的精彩、
拓展生活的宽度?
或者用别样的心,
将惯常的生活浪漫化;
折射出更丰富的色调?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