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心急于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他们生命的缺乏“动机的来源,目的感”。
1. 有目的感的孩子,学习动力强
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
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2. “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动力最持久
很多目标是自我导向的,例如我要一辆很炫的车、穿漂亮的衣服让人家称赞我很美,或想要累积自己的财富、光环、荣耀。
这些是目标,并不是人生目的,因为它们不会带给你那种“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的满足感。当然,这类自我导向目标和最终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时并行,你可以开发一种计算机产品,为了赚大钱,也因为你相信可以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例如,医学院学生永续的学习动机应该是:“有一天我当了医生,就可以帮助、医治更多人。”如果一直想到这个目的,就可以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就有能量,不仅为参加考试,而是学得更好,几年长期的努力,这才重要。
3. 恐吓难持久
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孩子:“如果没考好的话,就有哪些严重后果。”让孩子有短期学习动机,但孩子不会出于兴趣、自己把书拿出来读。孩子必须知道为什么,才会全心全力、自动自发的去念书,而非被恐吓鞭策。
4. 父母可以做什么?
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
一、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什么会让我发光?音乐、文学、数学、体育?
二、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年轻人要够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若是先天五音不全,可能就不适合当音乐家。
三、这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这些是孩子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三个缺一不可。寻找目的没有一个立即答案,不是用热门或冷门来衡量。
同时要让孩子了解,承担任何一种任务时,不要半吊子,要真正完成某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例如,小孩有宠物,他要去喂食、带宠物去散步,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去做。孩子该照顾小狗,但是朋友有新玩具想去一起玩,父母要告诉他:“照顾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务,做完了仍旧可以跟朋友出去玩,这是你的责任。”
要让孩子看到不负责任的结果,养一盆植物不浇水就会枯干、会受苦、会死,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导的。
这是发展出承诺和责任的方式,也是让孩子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扰的方式。
(以上内容转载自培养高情商孩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