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有个事想单独跟你说”。
“好啊,等一会办公室人少了,我们来单独交流。”
随后,徐同学愤愤不平地说:“老师,为什么我熬夜到凌晨三点认真写的一篇Essay只得了6.5分,而有一个明显不如我的同学分数却比我高?我心里很不舒服。”
徐同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同学,作业很认真,非常看重分数,目标是世界排名前十大学,但她经常会请假,跟老师同学也不太会相处。听她这么一说,我第一反应是:“老师打分是客观的,你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同学平时可能看起来不努力,但是你也不能否定别人的成绩。”
由此,我就引导她来客观的面对这个问题,可是我的话还没有说几句,徐同学就说:“老师,我还有别的事,我们先不聊了”。我明白,此时她的心门对我关闭了。
徐同学偶尔性起,会跟我聊很多,有时当我主动问她的时候,她又什么都不愿意说。从我与家长的沟通中,得知她有很多的纠结,经常向家长诉说老师打分不公平,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还提到想提前出国读预科。
当徐同学走出办公室之后,我冷静思考:她为什么主动跟我说起心里的怨恨之后,又很快对我关闭了心门?她是怀着一种信任的感情,来跟我倾诉她内心的不满的,她此时最想得到的是安慰、是鼓励、是理解、是支持,而不是干巴地规劝。
晚自习前,我又给她QQ上留了一段话,而她并没有及时回复我。晚自习期间,她主动来到办公室说:“老师,我们再来谈谈成绩的问题吧!”,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她的心门重新向我打开了,她愿意去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于是借此机会,我跟她好好聊了聊成绩的问题。
在第一次徐同学主动跟说诉说的时候,我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想去教会她如何用成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但很显然对于像她这种情况的学生来说,目前很难做到。因此,第一轮的交流成了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的育人成效。当我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以她目前的心智水平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发现她最想得到的不是这些。正是具备了同理心,我才能更加理解她的感受,才能选择合理的视角来切入与之沟通。
没有教育的同理心,就很难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没有触动心灵的教育,都是无效的教育。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