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和代表,
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里,
我们写福字、贴春联,走亲访友,
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分享着快乐与喜悦。
而在包校,同样有着欢庆春节的传统——
同学们用自己编排的节目和各种活动,
一起庆祝节日的到来,
也展示着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小学校区
今年首次与手造街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共同推出了为一到五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的、为期一天的中国文化手造工坊课程。
国际化人才首先应该是中国化的人才,了解、热爱自己的母语文化并且有深度理解。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其走进校园,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而“传承中国文化”正是包校的办学使命之一, 也是我们作为一所中国学校的名片和特色, 我们希望包校的孩子有文化自信, 有民族认同。带着这样的使命和内驱力,我们希望在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软性综合能力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让孩子熟悉和走近祖先留下的非遗项目。
——陈艳,小学副校长
课程共包含18种不同的文化手造项目:
Y1 | 植物拓染、衍纸、五谷冰箱贴、
中草药香饼 |
Y2 | 3D皮影、刨花贴画、马赛克玻璃、
超轻黏土 |
Y3 | 缠绕画、棕编、拓印、布艺花 |
Y4 | 中国风编绳、橡皮章、木作 |
Y5 | 竹简雕刻、毛毡胸针、扎染环保袋 |
植物拓染
植物拓然是最自然的染布方式.利用自然中的花、草、茎叶等植物进行的植物拓染,有别于其他化学染料,是最自然、材料最易得、操作较简单的一种染布方式。不需要摄影师的专业对焦,不需要画家各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只用你动动手,轻轻敲击,自然的色调与美妙便能存留于你身边的每一处。
刨花贴画
刨花是加工木制品时产生的长条木屑。古代妇女们还用刨花制作刨花水及头油。每个品种的树木颜色是不一样的,这次我们用各种木材的刨花,按照自己创意来作幅美丽的刨花画。
拓印
拓印是对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面的手工复制品,其方法是将一张纸紧紧覆盖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传统的拓印材料是宣纸和一种叫拓印蜡的块状黑色材料。这次我们来做个中国传统青铜拓印画吧。
中国风编绳
中国的绳编起源于上古,“绳”与“神”谐音。“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时至今日,已经演化出多种多样的编结形式和对应的结艺寓意。例如很普遍的平结,意味着平平安安。
竹简雕刻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竹简经过精雕细琢,字字入木,能够流传千年,竹简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气息更是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这次我们则用德国的工具来雕刻中国传统竹简。
初中校区
在“中国文化周”的最后一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了猜灯谜、套圈、捏面塑、编中国结、写对联、做团扇、画脸谱等游戏。
同学们利用平时的课外课时间精心排练准备了一场演出,既有充满节日气氛的舞龙,也有展示传统文化的古琴、茶道、琵琶、太极表演,还有的学生说起了相声,讲述“成长的烦恼”,家长合唱团也献上了一首《青春舞曲》。此外,虹桥校区中国传统文化委员会的家长志愿者们专门邀请了专业的舞龙舞狮团和昆曲社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舞狮表演和昆曲《牡丹亭·游园》。
高中校区
在“中国文化周”里,CCA中国文化项目进行了听琴、包汤圆、汉服展等颇具中国传统风味的活动。语文组10年级师生在餐厅开展猜灯谜活动,一盏盏红灯笼下,悬挂着五彩的灯谜,凝结着师生巧妙的中文智慧。图书馆中,学术书法作品展也吸引了许多鉴赏的目光。
在文化周的最后一天,学生会还组织进行了热闹的游园会,画脸谱、写书法、套圈圈等一系列中国民间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为松江校区增添了许多节日的气氛。
新春游园会
当天,传统服饰社的同学们在社长Felicia的组织下,专门在舞蹈教室设置了拍照区并准备了多套汉服,供师生留影,体验了一把衣冠之美,也通过轻松互动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社团成员会一起制作传统服饰、发簪等等。我们希望,尤其对于身处国际化学习环境中的我们,能够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国家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希望能帮助身边的外籍教师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加强跨文化理解。
——Felicia, 高中传统服饰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