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篇《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的文章刷屏了,相信很多人都已读过。美国家长推娃真有这么严重吗?答案是:对。
概括一下文章提到的几个点:
学区房:好不容易到手的学区房,却因竞争者加价5万刀“凉凉”了;
数学:娃考了70%,跑赢了全美70%的学生,却被老师“婉批”了;
天才班:所有的孩子都想挤进去,竞争激烈;
地牢:意识到形势不妙,博士爸妈联手推娃,辅导作业的地下室被娃称为“地牢”;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娃成绩一飞冲天,不过从此也一丝不敢懈怠…
作者虽表达语气比较夸张,但也八九不离十,真就是这么回事。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美国也不例外,越好的学区,竞争越是激烈。下面说说一些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情况。
在美国也要抢学区房?是的
美国公立学校也是划片分配的。一个地址对应着一所可以就读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那么,学区好的地方房价高是很自然的事,而且,当求大于供的时候要“抢”也不足为奇。但是,远没有国内一线城市那么夸张。
为什么?
1、美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增长、流动都非常平缓。每年既有新增的学生,也有毕业的学生。很多家庭在孩子读书的时候住在好学区,等孩子毕业后,会选择把原来的房子卖掉或出租,换到更加山清水秀的地方,不跟一群小毛头挤。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居住环境来看,都更加划算。所以在人口比较稳定的地区,这个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学区房会贵些,但也不至于抢不到。什么情况下要抢呢?如果当地经济正在往上走,人口见涨,同时房价也在走高,就得靠眼疾手快和拼运气了。我们所在的地区就是类似情况,达拉斯北部可能是近几年全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了,每年都有很多年轻家庭涌入。所以,去年我一朋友过来买学区房,的确是比标价多付了好几万美元才抢到,当然,也是因为那房子她特别满意,不想错过。但是,美国还在高速发展、人口剧增的地区并不多。不像国内,城市人口总在不断增加。
2、租房子是一样的。在美国,公立学校的入学条件有两个:
a) 合法的身份,公民、绿卡,或者持有合适的签证都可以。
b) 居住地证明,可以是有孩子爸妈名字的水电气费账单(离报名最近的一两个月就可以),可以是租赁合同,可以是房产证,反正就是能证明孩子的确住在学校划片的区域范围内就OK了。
聪明的你肯定看出来了,这里面有漏洞啊,我去租它一两个月,搞个水电气费账单提交学校报完名,再退租不就得了吗?呃…理论上确实是这样,但我还没听说有人这么干过,咱们可都是讲诚信的嘛!当然,在美国租房子价格也不菲,不过因为租买同权,对经济暂时不够宽绰,或者还没碰到心水房子的家庭来说,是个很好的缓冲期。也正因如此,学区房买卖市场也必然不会像国内那么火热。
天才班竞争真有那么大?
美国天才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叫High Achieving(高成就型),选拔标准主要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得在教育系统的设定框架下力争上流。前面文章中作者所在地区应该就是这种类型。这种的优点是通过推娃,只要足够努力应该都可以达到;而缺点是每年都需要考核,娃得时刻保持竞争力,这也是为何作者最后会感叹:地牢,还不能停!另外一种叫Gifted(天赋型),考核标准更像智力测试。我们所在学区就是这种。逃逃刚来美国不久,还处于英语“半文盲”状态时就考进去了,当时连究竟考了啥他都没搞得好清楚,就说像做游戏题。我后来了解到,其实主要就是考智力题,比如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之类,并不太依赖语言能力。
无论是High Achieving还是Gifted,选拔都不是按分数线来的,不是说今年大家都考得好就多进来几个。因为天才班需要额外的预算花费,名额是固定有限的, 所以孩子之间是“你上我下”的争夺,不是要考得好,而是要考得比别人好,才有戏。在好学区里,本来生源就好,水涨船高,自然难度也更大了。
其实,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这篇文章,除了语气过于夸张,所讲之事,都是有可能发生,也都挺平常的。尽己之力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成绩实在差太远想办法推一下,帮TA补上来,不就是我们每位家长该做的事吗?不过具体该推到什么程度,也是家长需要掌握的。如果明显是努力一下,再努力一下就能做到的事,那肯定要推。且不说为了掌握知识还是考试什么的,就为了养成坚毅的品性,也该推啊。但是,如果孩子能力到达极限,只是纯粹训练熟练程度,练习应试技巧的话,就没必要了。这个度,只有最了解孩子的家长才能判断和把握。我是赞成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推一下娃的,推了,让娃“惯性”地进入正向循环,后面就轻松了。罗兰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