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课程大革新
课程结构数字化与现代化:
IB正全面革新其课程框架,最显著的特点是推出新的“数字社会”课程,以替代传统的“商务管理”,并大幅更新“信息技术全球社会”课程。这旨在培养学生应对数字时代的核心素养,如数字素养、数据分析和AI伦理。
评估方式改革,减少对考试的依赖:
IB正逐步推行课程评估(Coursework)和跨学科项目,降低终结性笔试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例如,DP核心的“知识论”(TOK)课程已调整为提交一项展览和一篇论文,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展示与应用能力。
增强灵活性与学科交叉:
新课程设计更强调学科间的融合,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究。同时,IB提供更多样的科目组合选择,并支持学校开发符合本地需求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路径和兴趣,增加课程的包容性。
聚焦全球胜任力与技能导向:
所有革新都指向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社会公平)的连接,确保教育与学生未来的现实世界紧密相关。
6门IB课程考纲调整(2027年首考)
第1组(语言与文学研究):
新考纲(适用于2021年首次教学,2023年首次考核)更强调“概念理解”而非单纯文本分析。课程围绕“身份”、“文化”、“创造力”等七大核心概念组织,要求学生探索文本如何与更广阔的世界互动。评估中,以往的口头评论(IOP)被取消,更注重基于课程学习的书面任务和结构化论文。
第2组(语言习得):
调整核心在于提升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理解。新教学大纲引入了五个主题,并明确了每个水平(初级、标准级、高级)所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理解能力。评估更加模块化,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技能的考察更清晰,并引入了更多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材料。
第3组(个体与社会):
多个科目有重大更新。例如,历史课程采用了更全球化的视角,打破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新增了“世界史”主题。商管课程被全新的“数字社会”所取代。经济学则引入了更多行为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现代理论,强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第4组(科学):
改革突出“基于探究”的教学法。生物、化学、物理等科目都减少了课程内容总量,以为深度探究留出空间。最大的变化是引入了“科学与技术协同项目”,要求学生跨学科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这取代了原先单一的“小组4项目”,评估更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5组(数学):
这是变动最彻底的学科组。旧有的“数学Studies”等科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四门全新的、侧重点不同的课程:“分析与方法”(AA)和“应用与解析”(AI),各自设有高级和标准级。AA侧重纯数学理论和证明,AI则强调数学在统计、建模等现实问题中的应用。
第6组(艺术):
为了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新政策允许学生不选修艺术组的课程,而用第1-4组中的另一门科目替代。对于继续选修艺术的学生,新大纲鼓励将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并更深入地反思艺术创作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翰林IB培训班
翰林IB培训班
添加微信小助手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