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闭幕。
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和港澳台相关单位推荐的35个少年组代表队,全国学会推荐的22个青年组代表队以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18个国际代表队近700名代表参与其中,展示创新成果、交流科学思想、激发创造潜能。
今年不再颁发一二三等奖,为排名前10%的选手颁发大赛最高荣誉“中国科协主席奖”。
“中国科协主席奖”获奖名单
国内代表队👇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名单
国际代表队👇
在少年组比赛中,各省选派5名选手参赛,171名高中学生激烈角逐17个中国科协主席奖名额。其中,江苏代表队3名选手勇夺少年组中国科协主席奖,获奖数量高居全国第一。
赛场上,北京选手在比赛中也展现出较强科研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来自北京市十一学校李湛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嘉苗同学获“中国科协主席奖”。
此外,北京代表队还斩获6项专项奖,并有3名同学在“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双选会上由设奖单位专家遴选为科行创新小观察员。
上海代表队5名参赛学生同样表现优异,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龚叶诚斩获大赛最高荣誉“中国科协主席奖”。同时,龚同学还获得了科行创新奖、格科专项奖、卢森堡国际科学博览会专项奖等三项专项奖。
此外,上海代表队其他参赛学生也斩获格科专项奖,“码高杯”创新人才奖等专项奖,充分展现了上海青少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整体实力。
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赛制巨变,赛场变考场
本届大赛以“勇担时代使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旨在以赛促训、以赛带练、以赛会友。
1
参赛对象调整
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参赛,重点面向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
2
组织方式改变
广泛汇聚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优质赛事资源,打造出了青少年科技竞赛矩阵,其中参赛选手由全国学会举办的优质大学生科技竞赛和省级科协举办的优质中学生科技赛事按名额进行推荐。
3
评价机制革新
不再以创新作品作为评价依据,而是更注重现场考察与客观评价,着重去考察选手的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批判精神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破除 “一件作品打天下” 的现象。
4
奖项设置变化
取消了传统的一二三等奖,按照个人挑战和团队挑战任务的总成绩,为排名前10%的选手颁发“中国科协主席奖”,同时广泛联合社会机构设立专项奖,为获奖选手提供后续成长支持。
5
增设现场挑战任务
首次举办现场科技挑战任务,围绕数理化基础科学、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等学科领域的国家科技战略和科研产业一线的 “真问题”,设计动手实践挑战项目,并针对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设置考察点和评价标准。
6
注重人才长期培养
首次实施 “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赛事期间40家央企国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等会举办 “双选会”,为优秀选手给予赛后学术交流、实习实训、研学参访、岗位就业等支持,推动大赛从 “短期人才发现” 向 “长期育人生态” 进行转变。
我要了解青科赛!
更多信息可扫码添加小师姐咨询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参考第39届)
1
大赛主题
勇担时代使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
办赛宗旨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面向适龄青少年群体,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团队合作和批判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塑造青少年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思想品格,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以赛促训、以赛代练、以赛会友,发现和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造有组织成体系开展青少年科研训练、托举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平台。
3
参赛对象
按照年龄段分为18至24岁青年组和15至17岁少年组,这一变化提高了参赛门槛,15岁以下的中小学生将不再拥有参赛资格,注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更加聚焦于真正具备科研能力的青少年群体。
青年组
1. 申报主体:原则上须为全国学会主办的赛事。如全国学会下设分支机构举办的赛事已形成较高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可破格申报。
2. 赛事对象:申报赛事面向18至24岁青年人群开展,参赛形式不限,个人或团队均可,鼓励团队形式参赛。优先考虑国际化水平较高的赛事。
3. 赛事规模:至少已连续举办两届,每届赛事参与培养指导的科技工作者不少于300人,参赛人数不少于1000人。
4. 学科领域:赛事须符合“四个面向”总体要求,围绕中国科协年会发布的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对应的学科领域开展(数理化基础科学、生命健康、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农业科技、空天科技),优先考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赛事。
5. 每项关联赛事可推荐20名获奖选手申报创新大赛,如推荐获奖团队,每个团队最多推荐5人。原则上应在当届竞赛最高奖(或一等奖及同等奖项)获奖选手或团队中择优推荐。各关联赛事推荐人员中女选手占比应不少于25%;同等奖项条件下,优先推荐西部地区或女选手。如在创新大赛申报期内,当届关联赛事尚未举办,可推荐上一届获奖选手。
少年组
1. 申报赛事面向15至17岁少年人群开展,竞赛以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原则上面向各省级科协牵头主办的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申报和遴选。
2. 每项关联赛事可推荐5名获奖选手申报创新大赛,承办地关联赛事可适当增加当届推荐名额。如推荐获奖团队,每个团队最多推荐3人。原则上应在当届竞赛最高奖(或一等奖及同等奖项)获奖选手或团队中择优推荐。各关联赛事推荐人员中必须至少有1名女选手。如在创新大赛申报期内,当届关联赛事尚未举办,可推荐上一届获奖选手。
4
组织实施
赛事申报与遴选流程的优化也成为了新规的一大亮点。组委会将面向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及各省级科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科技竞赛申报与遴选工作。这一举措不仅确保了赛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为更多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第一阶段:关联赛事遴选阶段
2025年2月前为关联赛事遴选阶段。创新大赛每两年面向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省级科协主办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开展征集工作,遴选创新大赛关联赛事,并向社会公布,具体遴选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第二阶段:参赛选手推荐阶段
2025年6月前为参赛选手推荐阶段。申报日期为2025年6月1日至30日。请各入选关联赛事主办单位按照指定名额和规定时间,从赛事优胜者中择优推荐青少年选手参加创新大赛,按时组织完成申报工作。
第三阶段:现场活动组织阶段
2025年8月中旬为现场活动组织阶段。计划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组织现场竞赛和展示交流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另行通知。
第四阶段:年底总结阶段
2025年9月至年底为总结阶段。公示获奖名单、印发获奖通知、颁发证书和总结研讨等。
*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参与创新大赛的相关组织工作,分别委托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负责。
5
表彰奖励
新规对表彰奖励机制进行了全面创新,这不仅能够给予参赛者更多的荣誉,更能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综合参赛选手现场各环节评审成绩,经评审委员会评议,创新大赛组委会按组别为表现突出的选手颁发“中国科协主席奖”,各组别授奖比例约10%,为其余通过审查的选手颁发参赛证书。
每届创新大赛结束后,组委会根据各省组织发动情况、各关联赛事推荐选手参加创新大赛情况、企业开展成长支持活动情况等对关联赛事组织单位、园区(企业)科协等组织工作进行综合评定,由创新大赛组委会为表现突出的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单位”证书。
创新大赛组委会联合社会相关机构设立专项奖,由设奖单位对优秀选手进行表彰,颁发证书、奖金或提供后续成长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