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压升级!
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撤销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
联邦政府禁令原文 图源:美国国土安全部
本次对哈佛的冲击,对美国高等教育有哪些影响?国际生该如何应对?
01事件发展始末
1、矛盾起源
在国际矛盾冲突下,去年,美国多地高校爆发一系列抗议活动。
自2025年1月以来,美国联邦相关部门提出高校管理结构调整要求,涉及招生政策调整及对特定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否则将面临削减资金的后果。哈佛并未响应。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资料照片 图源:新华社
2025年4月,致信哈佛,要求改革管理结构、招生政策,并关闭与“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相关的项目,同时要求彻查校园内反犹主义行为。
哈佛以“维护学术自由”为由拒绝,导致政府冻结其22亿美元联邦拨款及6000万美元合同款项,并威胁取消免税资格。
2、矛盾升级
当地时间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更新高校国际学生项目认证标准。
哈佛大学因未满足新认证要求,宣布撤销哈佛的“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禁止其在2025-2026学年招收国际生,并要求现有6800名持F/J签证的学生转学或离境,否则丧失合法身份。
“SEVP认证”是什么?
SEVP(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是美国政府允许高等教育机构招收国际学生的认证体系。通过SEVP认证的学校,才可以为国际学生提供I-20表格,学生才能申请F-1学生签证入境美国。
一旦被取消资格,该校将无法再招收国际学生,现有学生也无法维持合法身份。
国土安全部长诺姆表示,由于哈佛大学屡次违反联邦法律,这项特权(招收国际学生)已被撤销。该部门声明强调所有教育机构需符合现行政策规范。
3、校方应对措施
哈佛大学随后发表声明指出,这一行为非法且有害,学校正在迅速行动,为社区成员提供指导和支持。
哈佛大学国际学生和学者来自140多个国家,为哈佛大学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一报复性行动可能对哈佛社区和我们的国家造成严重损害,并损害哈佛的学术和研究使命。”
哈佛官网首页 图源:哈佛官网
02事件发展的影响
1、对哈佛大学的影响
哈佛大学现有约6,800名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印度等140多个国家,占总学生数的27%。国际学生每年学费及生活支出高达8.7万美元,是哈佛重要的收入来源。
若学生被迫转学或离境,将可能导致数亿美元的学费缺口,并影响校友捐赠和科研合作经费。
2、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高校改革招生和课程政策,并威胁撤销联邦拨款(哈佛已被冻结22亿美元联邦资金)。
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妥协,限制了校园抗议活动,裁撤相关项目,此举不仅引发师生不满,研究经费依旧将被缩减。
受拨款撤销影响,除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外,康奈尔大学和西北大学等高校的联邦拨款也被冻结。
为了减少财务的影响,各高校采取了缩减预算、停止招聘、裁撤员工等各项方案,这些使得部分人才流失,影响学生课程资源,促使学生转向加拿大、英国等政策更稳定的国家。
▲ MIT也发布信函称:
联邦政府今天采取的行动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这对美国的卓越、开放和独创性是毁灭性的。
MIT发布的信函 图源:MIT
3、对国际学生的影响
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混乱会让学生陷入焦虑。
现有国际学生需在短期内转学至其他SEVP认证的院校,否则将面临合法身份失效风险。部分参与抗议的学生已被撤销签证。
尽管哈佛会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对国际生的影响,同时也建议国际新生保留其他国家录取作为“备胎”,但转学流程中的学分互认、签证衔接等问题仍带来巨大挑战。
哈佛大学 图源:网络
03 国际生应该如何应对?
1、在读学生:保持冷静,积极应对
密切关注哈佛官方指导,及时申请转学或身份变更(如OPT过渡)。参与校方法律援助,争取权益。
评估备选学校时优先保留SEVP认证的院校,避免二次风险。
2、准留学生:分散风险,灵活规划
2025-2026学年申请者可以同步考虑其他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的录取选项。
留意各类官网消息,根据形势调整方案,建立多国别、多院校的复合申请方案,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
若计划延期入学,需明确哈佛的延期政策及未来签证等备选计划的可行性。
3、理性评估留学选择
关注风向,紧跟政策动态,警惕风险。
权衡多国联申利弊,优先选择移民政策友好、学术自由度高的地区,重视目标地区学术资源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哈佛大学 图源:网络
此次事件的影响已超越单一院校范畴,成为观察美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走向的风向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同学们需要建立一定的政策敏感性、完善风险应对预案、保持学业规划弹性,减少留学申请中的风险。此外,优秀的背景也有助于在申请中拥有更多选择。
翰林各科国际赛事课程/组队
正在火热招募中
* 以上赛事主办方为海外机构,不与任何中国的大学、中学或小学升学加分活动挂钩,其成绩不会作为任何中国中小学升学或评优的依据,仅定位为针对中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和国际教学交流活动。
我要提高竞争力!
往期文章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