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参加高考、考取名校是大部分孩子人生中最至关重要的部分;但对小部分富家子弟们来说,他们另有一条道路,就是绕开高考,直接出国留学。
为了探讨这个话题,特意采访了一位抖音红人@伦敦詹教授。
@伦敦詹教授本名叫詹峻杰。詹峻杰18岁出国,在美国旧金山读了一年的语言,语言班结束之后去迈阿密牛津大学读的本科,目前是就读英国UCL的研究生。他从小读的就是贵族国际学校,高中时读的是MBA班,当时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参加高考,高三结束之后,班级里一小半的同学都被送到美国、加拿大、英国这些国家读大学。詹俊杰的父母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圈子,家长们都无一例外地尽自己所能把孩子送去就读最好的国际学校,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才艺。
在国际高中,除了日常学业之外,他们需要学习马术、高尔夫、调酒等等,而詹峻杰本人四岁就开始学习演讲,在篮球、搏击、辩论以及舞蹈方面都获得了诸多奖项,这些才能无疑为他的名校申请增添了筹码。在美国留学圈,炫富之风盛行,有时候父母不仅不会限制孩子的消费,还会鼓励他们买豪车、戴名表。詹峻杰坦言,自己刚来美国的时候也曾受到过这种“畸形价值观”的影响。所幸,留学生这个群体代表的并不仅仅只有炫富,更多的学子都在努力求学,提升自我。
詹峻杰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认识了一群非常成功的企业家的孩子,他们家庭背景很好,但为人谦虚、十分低调,在与这些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与他们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从那时起,詹峻杰就意识到了学习和读书的重要性,抛弃幼稚的炫富,努力学习,三年就完成了本科学业,并且连续三个学期获得了满分GPA,顺利申请到了英国UCL的研究生。
他最好的朋友,也是当初国际班的同学,目前是麻省理工的在读研究生,放假了回到成都,闲不住想去电子科技大学找一位导师继续学习。因为麻省理工的背景,电子科技大学直接给他配了一位在学术界位高权重的老教授。还有一位剑桥的朋友,回来就入驻了成都的人才库,他很想创业,但父母拒绝给他启动资金,于是他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交给了当地的一家公司,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该公司数百万人民币的融资。
詹峻杰坦言自己不是“学霸”,放到国内也考不上清华北大,就个人而言,他十分佩服并且尊敬国内成绩好的学霸们。虽然他一直这样谦虚地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付出努力。詹峻杰在申请英国研究生的时候,递交的所有申请都收到了 offer,并且华威商学院还对他进行了内部争抢,这背后依靠的是他优秀的文书、高分的GPA成绩,以及大学时期的两段创业经历。
再往深处看,詹峻杰之所以能够得到名校的青睐,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更离不开家庭对他的培养。在和詹峻杰的对话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本人以及他所在圈子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家庭基础好、人生平台高,在某种角度上来看,他们都是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幸运地站在了社会资源分配更有利的一方。当他们的父母手里掌握更多的社会财富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将这部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价值,用来提升孩子的学识与才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财富传承的目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名人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中一窥究竟。比如黄磊的女儿多多,小小年纪多才多艺,在8岁的时候就开始翻译英文小说,曾给多部英文动画电影配音,学习之余还要去参演话剧,去时装周走T台秀,可以想像,她的生活日常肯定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多少休息的机会。
孙莉在微博中也提到,自己经常因为弹琴的事和女儿生气。多多6岁开始学钢琴,从一开始的兴趣使然,到后面日复一日反复练习的枯燥无味,这几乎是每个学习者的必经之路。多多也是如此,她肯定也有过闹脾气、不愿学习的时候,但父母没办法代替孩子努力,只有更多地陪伴和鼓励孩子,才能让她最终坚持下来。出生在这些家庭的孩子,父母往往对他们的教育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追求。
不论是明星子女还是普通家庭,不难发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资本和教育出现了一种“诡异”的平行传承的现象,即子女的教育程度越来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程度。
和中国一样,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分化和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贬值”,美国普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被认为正在不断下降。而教育分化后最显著的结果,莫过于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地位,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中上层家庭坚信,上学必须要上常春藤。《纽约时报》在2016年的分析中列出,在最富有的四分之一美国家庭的子女中,24岁时拥有大学学位的占82%,而在最穷困的四分之一的家庭里,这一比例只有8%,相差整整10倍。显然,不论中外,这些精英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正与日俱增,他们在诟病中国“虎爸虎妈”式教育的同时,大刀阔斧地让自己的孩子也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
在我们普通大众的思维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西方的孩子在学习上似乎是更轻松的。《不平等的童年》一书的作者安妮特·拉鲁和她的研究团队,曾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前后断断续续地采访了88个家庭,跟踪观察了12个不同阶层的美国家庭后发现:美国工人阶层及住在贫困街区的孩子对待学习确实更轻松、也更“快乐”,他们的小孩放学后往往无所事事,要么在家看电视或者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耍;而富有家庭的小孩,日程从早到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连周末也极少有休息的时间。
美国中产阶层的小孩课外活动被被各种体育运动所占据,他们的父母希望借此培养小孩的意志力、领导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类似的对比还发生在英国,从BBC拍摄过的一部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来看,越是出生精英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越多,并且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和公立学校的学生们相比,私立学校的孩子每天的学习任务要繁重得多。6点半起床,收拾好了去上课,放学后还有做不完的习题和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安排。而这种投入换来的结果就是,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人数总和
当越来越多的人批判填鸭式的教育,主张减负减压的时候,西方社会的精英阶层却丝毫不敢放松,他们用手里可动用的资源、财富建立起了高高的教育壁垒,一步步将他们精心打造的孩子送到社会的上层。而从这些学校走出来的孩子,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里,担任了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此,精英阶级形成了长久而坚固的内部循环。
精英阶层的家庭薪资待遇更高,也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孩子周末报个补习班都要花上几万块,所以他们的孩子也更容易进入名校学习;而针对贫困家庭,他们可能连居住的地方都十分偏远,除了手里的课本,他们见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而未来,社会资源分配和信息资源分配只会越来越不合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禁感叹,“寒门难出贵子”。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