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
OIer
(参加过信息学学术活动的人)
当年的学术活动经历
给现在生活带来了什么吧
第一位
NOI2000全国第四
ACM2001上海regional第一
ACM2002总决赛全球第四
大学时写了本书
《算法艺术与信息学学术活动》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学术活动(NOI)
IOI中国国家队选拔赛
科令营
ACM/ICPC亚洲分区赛
参与以上全部的命题
担任IOI2002、2003、2004
三届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
为什么只同桌了三学期
因为高三他保送了清华
高三下学期没上课了
后来读了清华硕士
现在在北京某非一线网站做CTO。
第二位
弱省NOIP省一
初三就拿奖了
高一心态爆炸
高二硬盘半途坏了
最后只给加时五分钟
没能进省队
北大保送和自招失败
美国本科DIY申请失败
高考失败
凭着20分压录取线
进了复旦计算机
混了四年幸运地来了CMU
CMU: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计算机专业排名世界第6
他说
感觉当时我身边搞信息学术活动的
都是神人
毕竟在一个落后省份
学术活动是被忽视的
特别是信息学
因为不像数理化生是高考科目
师资力量不行
基本上只有自学
不系统,纯凭兴趣刷题
第三位
自称普普通通
没什么拿的出手的荣誉
实际上
初二开始参加信息学学术活动
一路都是二等奖
总是与一等奖差十分而过
后来的经历不重要
反正是个211、985学校
他说
我从来不后悔参加信息学学术活动
因为我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方法
在本科参加建模大赛
研究生时写MARLAB
(一个非常著名的商业数学软件)
都用到了这些知识
这些知识让他跳过了学习摸索期
他说
虽然信息学学术活动没有直接教你
如何用电脑帮你干活
它却给了一个机会
或者说创造了一个氛围
让你在智商飞速上升的青春年华
去了解、熟悉、探索
人类所拥有的最强工具
而其他人还在啃课本做卷子呢
他们大学毕业了可能都还不会重装系统
他说
我很欣赏信息学学术活动的一个点是
知道这个学术活动科目的学生和家长非常少
许多学生盲目地去培训
数学、物理、化学学术活动
而信息学学术活动倒留下了一大批
兴趣驱动的参赛者
像我这样没什么天赋
数学又不好的参赛者
虽然没什么斩获
却有很多乐趣在里面
还结识了很多朋友
至今还经常联系
他说
参加信息学学术活动
是一笔很划算的人生投资
更不要提它选拔出了中国最顶尖的头脑
这些人后来为美国
计算机科学和IT产业绝冠全球
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
以上
由于第三位说的太多了
所以就没有第四位了
…
反正大家知道学信息学
能辅助你学其他学科
能让你比之前的自己更牛逼
这就够了
最后
给大家一句忠告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