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背景
托福:107
SAT:拼分1450(真的标化渣
AP:心理4,宏观5
申报专业:社会学,gender study
申请人格:独立思想,执着但包容,社会责任感
当初提交给FM的主文书后来被大改,再加上自己申请了FA,所以原本是对这所学校不抱希望的,收到offer的那天早上很惊喜,双向选择的过程说明AO认为我是适合这所学校的,再加上不菲的FA,和家人商量后决定这就是自己之后的4年生活的地方啦!
这篇文章想从标化,文书,还有申请感想分别给读者们分享一下自己的申请季总结。
标化与文书
很明显我的标化是属于朋友圈垫底的,特别是SAT,这也会部分影响到自己RD的申请结果,那我想给学弟学妹的tips是,托福和SAT不能以同等级论,笔者身边有很多1500+98,或者116+1490的朋友,不要轻易对待任何一项考试,但结果出来后也不要气馁,特别是在SAT curve愈发严格的情况下。
总结经验,文法在1500的档口是比阅读更加重要的,刷完题后一定要做错题本或者错题总结,毕竟文法的考点翻来覆去就是那些,词汇题一定要积累,如果练习时错题个数能稳定在1~3个是最好的。
其次是SAT阅读,如果准备时间早的同学可以在初期去大量阅读英文书籍,练习阅读速度,但如果是想抓紧出分,笔者从错题数量18个到最后只错8个的经验来说,词汇,以及复杂句式的分析是最重要的,每次做完题后一定要精读+背单词呀!!练习时把一篇文章的时长卡在12分钟,也能提高做完所有题(不机选)的可能性。
数学这个(微笑脸)很考验大家的细心程度!!笔者也只有最后一次拿到了满分,计算,审题,这些细节才是关键!同时对于普高的同学来说,可能对于一些概率问题,或者图形问题,不是那么熟悉,在考前一定要去复习!!(这里特别推荐TD的考前推文,类似于这篇90%的同学都会在SAT数学上遗漏的知识点是什么? || SAT考前抱佛脚)
但我想自己能得到AO的青睐并拿到助学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的文书,以及后来陆续提交的补充材料。笔者是半DIY,中介老师在文书方面是非常不给力的(中介能力问题),所以大部分文书都是通过自己brain storming+peer review完成的。
文书是反省自身17年生活得出来的对自己的总结,在无数次brain storming以及与妈妈的讨论中,笔者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新的非常清晰的了解和定位,主文书的题材也与此有关,提到了与母亲的一次关于生育观的争吵。
所以文书真的不用写很“高大”的题材,体现自己是最重要的,这也便于AO和自身的双向选择,最后去到一个自己喜欢,而且喜欢自己的学校多好呀。
学弟学妹在文书创作中可以向学长学姐们借阅一下他们的文书,和最亲的朋友以及家人多沟通,先了解自己,再去文书中体现自己。如果像笔者一样没有中介的朋友,写完后建议拿给同学或者学长学姐们看看,了解第三方阅读体验与建议,便于下一步的修改。
但要谨记的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千万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轻易怀疑自己的文书主题,大改前一定要三思。
申请季感言
Vibe玄吗?玄,因为我们有可能对自己的认知都不够清晰彻底,申请季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打破自己的固有印象,我们的爱好可能会变,对学校看重的点会变,思维想法也会变,更不要说隔着千里之外每一所美国大学的vibe。
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school research,看视频刷官网微信上勾搭学长学姐,但没有去亲身经历过,没有去校园里走一走或者面对面跟学校学生聊聊天,可能也很难达到100%的了解。information gap的存在,是“玄学申请”的基石。
一位学姐说过我很认同的一句话,“学校挑人的时候倾向于挑能在档案里面展现出对学校特质能很快适应的学生,并不是说在否定你,或者说在现实中你不是这样的人,但很多时候真的是契合度的问题。”
我们现在仅是简单翻看一个人的朋友圈,看看TA分享的事物以及说过的话,都很有可能大致判断出TA的特点来,更何况看了几万份文书的AO呢?都最后我们会发现每个学校的学生一定会有一点点相似的地方,可能细节可能笼统,但这就是契合度。想想如果喜欢party或者study hard,play hard的你去了一个学术氛围异常浓厚的学校,得多难受呀。
所以拒信,绝对不是在否定你的能力以及未来可能的成就,“Please know that this decision is not an evaluation of your potential for success at another college.” 这句话相信在大部分rej都会出现,所以平静,甚至开心的接受现在所有结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同上文提到的,收到梦校拒信的那一刻一定会有不甘或者懊悔,很有可能我们最后去到的学校也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我们要知道的是,结果固然重要,但每一个结果不过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我们永远在过程中。做自己想做的该做的,同时相信自己做出的选择永远是最好的选择,不去后悔,更不能让一个时间节点成为约束自己的终点。
要相信每个大学一定都有在各个方面优秀的人,比起大学排名/名声, 我会觉得在接下来的4年里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要。
申请季的经历是非常非常难忘,也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不论结果好与不好(好与不好也不是现在可以轻易判断的),我相信每一个2023er,通过几十篇文书所带来的思考,在现在都会有对自己更清晰的认知,不管是优缺点的定位,亦或是未来的人生规划;
标化带来的挫折,努力解决每一个活动中的困难,offer与拒信交叉出现的3月,都会增强我们的韧性,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调整;
有的朋友与父母的关系亲密了许多,也有朋友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挚友;而那些因为文书崩溃的夜晚,和中介闹矛盾时后悔委屈的泪水,一套又一套写满了批注的SAT模考,它们都是灰烬,我们涅槃重生!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是拒信不能夺走的,成长万岁!
我必须很坦诚的说,我现在还没有完全接受自己这个不算成功的申请季。仔细剖析自己,peer pressure,排名论,以及朋友家人对我即将入读大学的评价,这些“画外音”对我造成了很大干扰,但我在反思的同时也会认为这是申请季给予我的财富,因为总有一天我们必须要学会在被比较和被焦虑中接受并坚持自己,那为什么不是现在?
所以,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很多书需要去看,很多人需要去遇见,但感谢申请季带给我的正向变化,让我学会享受在路上的感觉,足矣。
最后祝大家,接受生活,接受自己,并对未来充满了勇气与期待❤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