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奥林匹克物理学术活动
在2018年11月份举行的英国奥林匹克物理学术活动中,我校学子一展风采,取得了11枚金奖,5枚银奖,7枚铜奖的好成绩,创历史新高。其中李沐阳和刘牧昕同学获得全球前一百的好成绩!
英国物理奥林匹克学术活动是英国最高水平的高中物理学术活动,有牛津大学物理系统一改卷评审。目前,该比赛已经被引入中国。届时,中英理科精英们共同争夺金银铜牌。获奖选手有机会获邀参加“英国物理奥赛集训营(中国)”,成绩优异者将增加世界名校理工科专业申请优势!
英国物理奥赛非常注重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全部的试题为证明题。其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但并不要求考生完成所有试题,而是让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答题。
获奖名单
恭喜以上同学!
还有一些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术活动中的成绩也得到学术活动组织部们的鼓励!
2016年我校成功申请成为华东赛区的赛点,每年物理组都会给报名的学生进行培训。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报名参加物理学术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想要了解更多详细参赛信息,请咨询DP物理老师。
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学术活动(HIMCM)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桥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会使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美国高中数学建模学术活动(HIMCM)是美国的一个非营利机构——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主办的一项国际性的数学学术活动活动。该赛事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广泛,含金量高,对于学生申请美国名校有一定的加分。在2018年11月举行的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学术活动(HIMCM)中,世外DP的众多学生表现优异,再创佳绩。
获奖名单
获得Finalist 2支队伍:
颜宇浩、许诚辉、何满歌;
陈楮墨、程彦臻、杨灿、蔡心珺
获得Meritorious 2支队伍:
杨若云、张诚谦、吴时恒、廖潘安生;
杨晴、管泉、陈安之、凌星
获得 Honorable Mention 4支队伍:
王蕴博、刘牧昕、贺雪怀、李焱柳;
杨雨桥、杨易缙、张雨琪、张欣智;
顾天豪、朱天翼、李景涛;
胡丞鸿、余怡帆、舒烨、黄彦嘉;
恭喜各位获奖的同学,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建模课程中来。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在此次HiMCM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得Finalist奖,十分感谢老师以及组员们的鼎力相助。以下是我们组对于此次建模比赛的总结以及心得分享:
一.关于文章内容
我们组题目选择的是A题,也就是为世界范围内的过山车排名。由于我们组三位成员在数学方面的造诣不是特别的深,一些复杂的模型或许理解不了又或许运用不来,我们最后选择的数学模型就是於嵩老师在课上介绍过的基础的AHP(层次分析法)模型。所以我们认为在选择模型的时候没有必要一定要追求模型有多“高大上”,“高大上”的模型可能只是加分项但不是必要项。选择的模型应是选择一个合理的,并且自己能够完整,有逻辑地表述清晰的模型。在这基础上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文章的写作。关于写作内容的话,大的写作板块搭完后,在阐述自己的模型的时候,不要跳步,每一个步骤都尽量用文字和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写作技巧方面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表达逻辑的关联词和被动语态可以多用用。
二.关于时间管理
数学建模比赛向来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我们组在只有3个人的情况下,按正常时间睡觉,并且提前了两天完成最后的成果。我们组的方法是在比赛的那两周利用四个双休日,每天10点左右开始到下午5,6点钟在一个约定的地点专心搞建模。分配任务的时候要按照平行结构而不是流水线生产方式,也就是组员能够一起做而不是一个组员需要等待另一个组员的结果,需要结果才能继续往下做的内容可以放到最后一起完成,这样就可以大幅提高效率。
以上就是我们组对于此次建模比赛的心得,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并预祝同学们在以后的数学建模比赛中为世外再创辉煌。
颜宇浩、许诚辉、何满歌
首先要感谢同学、老师以及学校的支持,尤其要感谢的,是我最为可靠的三位队友。
我是带着对于数学建模,对于HiMCM的陌生参加这项赛事的,直至我看到微信群里的消息,才意识到我们组好像搞了一个大新闻……
我们组是因为机缘巧合走到一起的,我们性格迥异,各有所长,尽管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诸如算法错误,结果不理想,构思上存在冲突,但我们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终于取得了一个理想的成绩。在建模、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追求完美:在论文完成前夕,两位女生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纠正算法与矩阵中的错误;我与另一位男生查询了多达300个过山车的详细信息,一度对过山车产生了心理阴影。我们一直把挑选出体验最好的过山车当作我们不断冲击的目标,这个比赛之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们借助数学建模的方法,从300个过山车中,成功地挑选出了Top 10的过山车——我们解决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件很酷、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比我们获得的奖项更为珍贵。
陈楮墨
2018-2019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学术活动(USAD)
在2019年寒假的最后几天(2/15-2/18),来自世外IBDP高中两个年级共9名同学(DP-10年级曹舒雯、倪嘉慧、程楷倢,戚煜飞和DP-11年级万馨月、王胤淇、杨含章、况奕欣,陈泽丽)应邀与其余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学校的2000多名选手,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2018-2019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学术活动(USAD)中国赛。期间,倪嘉慧同学战果颇丰(斩获social science金牌;economy银牌;mathematics银牌;literature铜牌),成绩喜人。
本年度的比赛以“美国黄金60年代”为主题,比拼了参赛选手十个科目的综合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并从侧面反映出了队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考察可谓十分全面。在开幕式上,我校杨含章同学高举世外校旗,以昂扬而自信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优雅地向大家展示了我校学生积极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点燃了其余8位同学的参赛热情。在客观知识测评环节,同学们的表现充分反映了他们几个月以来脚踏实地的备战成果:阅读并理解了大量对他们而言全新的原版材料,整理知识难点,在每周的备赛准备会上与大家分享和讨论,使得大家在面对多元考题时在心理上做到了不慌不忙。在USAD独特的超级问答环节,由于每题仅有10秒的讨论和作答时间,比赛场面十分紧张刺激,而每道题结束之后立即公布答案的赛制对同学们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说到USAD最受学生欢迎的学术项目,则非SKT创新知识测评莫属。队员需要在30分钟内发挥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完成对主题知识和学术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这次比赛内容是在一个纸盒中制作滑道,让8个小球滚落到洞中,并在完成后由代表向评委展示。同学们在此环节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沟通和交流中得以产生。此外,队员们还针对面试和演讲科目进行内容与技巧的罗列和学习,在比赛前进行了多次排演,并根据他人的反馈及时对内容和仪态进行了调整,确保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评委的评审。在最后的嘉年华晚会上,戚煜飞和曹舒雯同学代表世外团队参加了T台走秀和才艺表演,展现了我校学生的飒爽英姿。
本年度的比赛落下了帷幕,参赛队员的全情投入给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抹上了闪亮的色彩,相较于奖牌,在比赛过程中所收获的体验和自我的突破才是更值得珍视、令人自豪的!
“上海杯”华语辩论锦标赛
2019年1月23日至27日,我校国际部中文辩论社社员,DP-11年级张蔚嘉、施振文,PreDP-10年级曹舒雯、罗纬韬、倪嘉诚、张雨琪,与随队教练蔡乐昶老师,参加了由复旦大学举办的,云集了来自全国32支强队的“上海杯”华语辩论锦标赛。比赛中多次遭遇实力强劲的对手,世外中文辩论队越“辩”越勇,先以小组第一的成绩进入淘汰赛;最终又挺进决赛,斩获亚军。DP-11年级的张蔚嘉、施振文均两次荣获最佳辩手奖;PreDP-10年级的曹舒雯亦获得一次最佳辩手奖。
经历了这次比赛,除了锻炼了辩论技战术水平,开拓了视野,学生还在以下三个方面收获了较大的成长:
第一,学习能力。比赛的辩题包罗万象,比如“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常态对外开放”,“以基因改造技术实现优生是否可取”,“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价值是否可取”等。想要解题,必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学会了从中国知网、万方、Jstor、NCBI等数据库中检索论文;运用高阶检索技术耙梳网络大数据和所需要的新闻报道、官方文件、公示公告等材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锻炼自身高速阅读和提炼关键信息、证据的能力,交叉检验证据信度和效度的能力,以及按照不同专题、逻辑、侧重,将资料汇编成集的能力。“查证—检证—汇总”这一思维路径的反复强化训练,让学生日后更能应对复杂问题。
第二,协作能力。辩论比赛需要各个辩位的学生互相配合,在不同环节完成不同的有效论证和质疑反驳任务。为此,从一辩到四辩,需要在赛前不断就如何攻防进行磨合。参加同一场比赛的学生,往往会互相帮助对方增补和修改。而为了保证每位学生均有出场机会,也为了保障学生精力不会透支,教练会安排学生轮换比赛。此时,下一场暂不用上的学生,会主动承担起各项任务,比如协同查找资料、充当模拟对手、提供新的角度,以及帮助正忙于准备的学生和老师购买饮用水、伙食等。在上场之前,大家会互相检查是否带好应用之物等。经过这次比赛,学生愈发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会主动融入团队,做出贡献。
第三,社交能力。秉持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世外学生也在比赛期间,与对手学校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如,因赛制安排,我校在淘汰赛阶段与小组第二名的人大附中处在不同片区,不会相遇。因此,我校学生开始主动分享找到的资料,人大附中学生亦积极交流观点,双方不断良性互动,帮助对方的同时,也使己方想法更趋完整。
每一场辩论都是一个平台,辩手们在展示才华的同时,得到了最大的磨炼。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思想越来越深邃,思维越来越富有逻辑,语言越来越缜密,境界越来越开阔。
撰文|於嵩DP物理组苗为伟蔡乐昶拍摄|李志刚DP物理组苗为伟
美编|周雅倩
责编|吴新贤 任洁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