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语
上一年度17期“世外学子风采”专辑,真实展现了在世外学子心怀理想、孜孜奋进、个性饱满、砥砺前行的丰富多彩的形象,给学弟学妹们的为人、治学、活动、升学提供了多方位的启悟与激励。2019年度世外升学中心继续与学生大使馆社团携手,通过“世外学子风采”栏目展示世外人的风范,无论是在校园中的,还是已经从校园起航的。迎着晨风,迎着阳光,心怀世界,心怀未来。
攀登科学高峰的世外人
吕千舒
小档案
基础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吕千舒,女,2010年毕业于世外IB-MYP课程,2013年毕业于世外IB-DP课程。
本科:多伦多大学Engineering Science专业;
被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同时录取为博士生;
目前哈佛大学博士二年级在读;
专业:理论粒子物理,又称理论高能物理,大致可理解为研究宇宙最基本的构成。
梦想:一辈子做理论物理的研究。
为什么选择理论物理?
甫一开讲,吕千舒就把话题定位到这个问题上:我为什么会选择物理?什么原因让我确定这是自己真正的梦想?
事实上,自从8年级开始,这个问题如游蛇般盘绕脑际,挥之不去。8年级学物理大概一学期,吕千舒回家突然跟父母说,我以后想做物理。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也是海外研究生毕业,非常清楚一辈子做科研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但他们静静地观察着女儿这朵特别的花朵将如何开放。
从初中到高中,吕千舒在理科方面的优势极为明显,轻轻松松一路拔尖;她本科选择的多伦多大学工程科学专业让她延缓了两年确定专业;大三时选择工程物理,也是为自己多留一条路——既可以转向工程方向、又可以转向物理方向;直至申请哈佛大学博士,她确认了自己的专业路径:理论粒子物理。然而在将近10年的学习生涯中,她的心绪反复纠结,不断叩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选择物理?
(吕千舒讲述心声)
吕千舒坦诚而斩钉截铁地说,做科研,是幸福度比较低的工作。原因在于:其一,工作的99%时间面对的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并要绞尽脑汁地去解决;从本质上说,这没法让人有愉悦感,也没法让人时不时产生成就感。其二,工资不算高,工作也不稳定。读完博士,当教授之前要拿2-3个博士后,即4-9年不稳定的短期合同。当上教授后,先从助教授开始,到副教授,才算有了终身的职业,此时将年近40。其三,常常没法自主选择大学,很多情况下会去到一个并不理想的城市,或者一个不熟悉的国家。
多大读本科时,一名伯克利大学毕业的数学博士后是吕千舒的数学老师,他正好处于上述状态的中心:夫妻分居,受事业与生活的夹击,焦虑度非常高,一日与吕千舒如朋友般闲聊,几近崩溃状态。然而说着说着,他自言自语道,如果现在能回到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即去伯克利念数学博士之前),会作出什么选择?还是会选纯数学,做纯数博士。
那天晚上,吕千舒回到自己卧室,在空空如也的房间内,在灯光下凝视窗外一片漆黑,心中那个真实的自我再度跳出来,一字一顿地说:这也就是我想做物理的理由——没有理由。
她也曾试图为自己找过理由,比如:物理比较有挑战、有意思?然而数学、工程、医学也很有意思呀?那么,物理可以为人类做出贡献?那研究癌症治疗、探索新能源对人类的帮助不是更直接?……眼下在哈佛念博士的她,被天才包围着,压力很大,每个人都很拼命,大家念得都极辛苦,每分每秒都觉得不想干了……但是,很少有人真正不干了。大家的理解是共通的:我们这些人做物理,就是因为想做。如果没有外力阻挠,我们不会停止做物理。
(在世外物理实验室)
感恩父母
吕千舒感恩父母,首先在于他们从未否定过自己想做物理的念头。他们很早跟女儿讨论过做科研的难度,但目的不是阻挠,而是让女儿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因而,吕千舒长达十年的自我心灵对话,没有受到干扰或被打断。吕千舒动情地说:“我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不影响。如果有来自父母的压力的话,很可能我现在选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读世外MYP时的吕千舒与父母在北京)
其次,她深深感谢父母从没有让她感到过做物理还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直到去西方国家读书,才对这个社会问题有所耳闻目睹。例如,不久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次会议上,一个理论粒子物理学家谎称做学术报告,却在20分钟内做了一番“女性为何注定不能给物理界做出很大贡献”的演讲,引起轩然大波。但从他的Facebook上看,有些人是赞同这种观点的,只是觉得说出来太危险,而这位老兄自认为充当了“站出来说”的英雄。令人欣慰的是,理论物理界立即就有科学家们起草了声明,逐条反驳他的论点。其中吕千舒的导师就是参与起草者。回到原话题,吕千舒回想,为何之前从未意识到物理界性别歧视问题?并不是它在原先的环境中不存在,肯定也有好心人向父母提过,一个女孩子去做物理是否合适?但父母亲为女儿挡掉了所有来自外界的偏见。
(父亲总是默默支持)
(母亲温暖牵手)
感激世外
对世外,吕千舒充满感激。吕千舒是一个喜欢纠结的人。她出生在日本,日本的小学读到一半来到中国的小学,这里的落差还没有修补好,就升到了世外的MYP。因此初中时候的她常常黏在班主任王烨老师身边讨关心,还问一些诸如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这么读书一类的话。王老师尽管很忙,但从来都是放任她黏糊,直到她的纠结告一个段落。到了高中,她还是一个动不动就跑老师办公室、还会哭鼻子的女孩,放学了跟语文老师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散步,一直不断地问:做物理吗?还是不做?……吕千舒感慨,从来没有一个世外老师说:“你有胡思乱想的时间,干嘛不去搞学术活动?”在那段需要自我心灵安静对话的时间,她全方位没有受到干扰。班主任张韬老师以及所有任课老师的大气、人性化给了她放任纠结的自由空间。而这对于吕千舒至为宝贵。世外老师唯一的不解是:你为何只报了一个多伦多大学,而不去报考麻省理工?
(吕千舒与初中班主任王烨老师)
虽然好像注定是理工女,吕千舒却特别提到了IB文学对她的影响。尽管自知才能不在文学,每写一篇文章都要死要活的,但语文老师非常好,因此她愿意为自己的弱项而冥思苦想,比花在数理化上面的时间加起来还要翻倍。现在回想,若不是IB,她这辈子绝不会再有机会去学习文学。史记,莎士比亚,聊斋志异,堂吉诃德……各种形象糅合进自我的人格中,成就了现在一个立体而有宽度的吕千舒。她说:“能在初高中给自己立起另外一个纬度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事情。现在真是没有时间看文学了。”
(吕千舒与世外老师们)
多伦多大学的收获
多伦多大学的工程科学专业十分著名。一二年级需要学习几乎所有科学领域的课程,比如量子物理、热力学、电磁场、工程入门、建筑力学设计、细胞生物学、数字电路、半导体、CE编程等,为大三选择8个专业中的一个打下基础。因此大一大二每学期6门课,每周30多个小时的课堂学习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就是上课、做作业、做实验、写文章,考试也是一档紧接一档。然而,扎实的基本功就是这么练就的。
表面上看,有些课程对未来专业领域并无实际用处。但工程科学广泛的课程设计的优势在于,给学生一个环境,使其在学习不同领域知识的同时,真正学会了所有领域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做科学最终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多大的课程教会了吕千舒跨领域处理问题的系统性方式。因此,当她到了哈佛念博士,尽管物理知识本身没有一直学物理专业上来的同学那么丰富,但却具备自己独到的思维体系和处理问题方法论。这样的科学基础弥足珍贵,不是任何短时间的突击可以得到的。
(2014年在多伦多大学与父母合影)
哈佛博士生活
在哈佛读博与本科时最大的区别是,视野开阔许多,身边是更多的专家,可以看到所有的论文,有更广阔的平台。博士生被要求去读懂最前沿论文。此外,本科期间,教授是教师,并不视作为同事;但当了博士之后,导师也是一起工作的同事,自己要慢慢成长为可以共事的人,再也不能总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不然会拖后腿。
但稍稍超乎吕千舒预想的是,在大量的学术信息扑面而来之时,不仅周边同学是抽尖的,而且还常常受到专家和大师思想的冲击,如果靠“比较”来获取信心的话,信心会被打得七零八落。之前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成绩异常优异的吕千舒,就已经慢慢学习不靠分数、排名来支撑自我价值;但在世界顶级平台,自我的站位还是摇晃了几下。好在吕千舒马上意识到了,即刻调整了自我的不平衡感,消化了自我的不安情绪。吕千舒说,进了哈佛,自己最大的进步是人格成长——把“我做物理没有理由”的心态上面附加的体制上的评价、评奖、成名之类的多余的东西拔下来一点,做更真实的思考和选择。
论及理论物理领域女性的比例,吕千舒这个年级博士班,哈佛收女生破了记录,达到了30%多的比例。历年来,这个比例也是从0慢慢递升的,但到了30%多之后,很难再升上去了。这也许是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但她自己从哈佛的体验上来说,性别上的问题正在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残余的问题还是会长时间存在。
(再一次坐在世外的教室里)
与大师的距离
吕千舒定义的大师,不是把某个体系稍微延伸了一点。而是:他/她的观点、计算、推导的结果,是完全改变科学家群体原来对某学科或某个本质问题的看法。他/她完全是开拓新角度、开创新领域的。
说到与粒子物理学大师的距离,吕千舒认为:知识容量固然是存在距离,最大的距离还在于思维的深度。如果后者不持续攀升,就算前者不断增长,到90岁也赶不上。这是绝对的差距。一些大师,对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铭记于心,切口在哪里也都很清楚。跟这些大师聊天,会产生灵感和想法。
吕千舒认为自己刚刚起步,要从现在开始就不断增长自己思维的高度。但究竟能进步多少?线性增长?指数型增长?或一直蓄积能量到一定时候突然增长一下?都有可能。总之,她要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
(2013年获得世外IBDP荣誉毕业生称号时在台上发言)
编辑的话
走出世外校园6年,眼前的吕千舒,依然保留着当年中学时代的纯净可爱、与老师亲密无间,然而却令人肃然起敬。研究粒子物理,研究宇宙的本质,她选择了一条最陡峭的职业路径。以她的天赋资质、智商情商、以及日语中文英语三门语言的优势,无论选择另外哪一些职业道路,都可以为她带来丰厚的报酬、世俗的荣耀。然而,经过长期的反复思考,她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做理论粒子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不仅意味着走上了每一天都烧脑的研究之途,还意味着对诸多世俗享受的主动放弃。这种近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宗教般的道德情感,这种勇猛精进的大无畏精神,来自于她坚定的信仰。于是我们特别能够理解,年轻的吕千舒为了确定是否选择理论物理,内心的两个自我,进行了几近十年的对话。如今,她已然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并且勇敢地朝着梦想一步一个脚印迈进。
理论粒子物理的前景在哪里?目前尚不清晰。然而,人类社会每向前进一大步,都是得益于基础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带来的成果。没有电磁场麦克斯韦方程,就没有无线电通讯;没有广义相对论,就没有GPS定位系统;没有量子物理的成果,便没有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受惠于这样的基础物理的研究成果。
期待吕千舒以及与她共事的物理学家们,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开创新的辉煌!
也谨以此文,向吕千舒的父母致以崇高的敬意!
(吕千舒在世外)
讲述|2013届IB校友 吕千舒
图片|吕千舒、吴新贤
采访|DP11(2)班贺雪怀、刘牧昕
美编|周雅倩
责编|吴新贤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