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本科学校&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化试点班)
GPA:89.5/100
TOEFL:R (28) + L (27) + S (25) + W (25)
GRE:V (151) + Q (170) + AW (3.5)
海外交流经历:伯克利暑期学校,牛津大学暑期科研
科研:一篇暑研时写的paper,不过到申请截止都没有提交发表
Admitted:截至撰写此文,UCB MSE PhD全奖
前言
其实在我写这篇总结的时候,还有将近十所学校没有出结果(之前申了15所的样子)。不过,一月底的时候伯克利发来了offer,算是提前结束了我的申请季。现在想想,我的申请过程不算平坦,好在最后也拿到了理想的offer,希望能在此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
1申请前的准备
我本科选择材料专业的目的就是出于对科研的喜爱,所以我进实验室比较早,大一就参加了学校的PRP项目,方向是超级电容器,之后几年也做了不少别的项目,不过大体总是在能源材料领域,这也决定了我研究生希望从事的领域。当时受到直系学长学姐的影响,也早早决定了要出国读博,没有考虑过别的道路,就这样沿着既定的轨迹前行,直到大二下学期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
到了大二,随着自己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以及当时转专业之风盛行,不禁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在想不明白未来想做些什么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办法专心科研。于是当时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去尝试别的道路,去想明白以后想做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时找了很多人聊天,校内校外,通过各种校友资源去了解象牙塔外的世界。这段时间精神压力很大,既要应对繁重的专业课程,又要去了解体验别的专业的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更糟糕的是,当时自主立项的“大创“项目成了烂尾工程,很有可能给自己的成绩单上添一个fail(是的,我们学校本科生科研算在GPA的)。在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下几近崩溃,所以我也很想感谢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帮助与鼓励我的朋友,父母和师长。
在大二暑假的时候,我决定先出国体验一下,便参加了伯克利的暑校,由于当时参加的是session D,没能选上专业相关的课程,而且暑校时间比较短,所以我觉得对于申请的帮助不是很大。如果学弟学妹想参加这种暑校,最好选一些专业相关的课。
经过一年的探索,终于决定继续坚持最初的选择。虽然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做了不少专业以外的事,但在本专业的课程学习上丝毫没有放松,所以即便科研荒废了一年的时光,GPA并没有落后。我在大三加入了我们院一个比较厉害的组学习,虽然最终没有在这里发出满意的paper,但是学到了不少实验基本技能,也在大牛导师的帮助下重回科研的正轨。因此,我觉得对于本科生科研,找一个厉害的组是很重要的,这决定着你以后对科研的态度与习惯,同时,组内的氛围也决定着你对选择科研这条路的信心。
大三结束后,我像许多申请者一样,选择参加暑研。我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自己套的ucla的老师,还有一个是牛津大学的官方项目。当时再三斟酌之后决定选择去牛津暑研。因为当时觉得官方项目更加正规,而且对方老师也比较重视,而自己套的那个,总觉得拿B签出去不放心。不过对于想主申美帝的学弟学妹们,最好还是找美国学校进行暑研,毕竟英美的学术圈还是存在间隙的。还有一个是关于暑研方向的,虽说本科方向对于研究生方向影响不大,但我觉得最好还是选择自己喜爱的,而且以后想从事的方向,不然到了申请季写SOP很难串出逻辑。
暑期科研应该是对我申请帮助很大的加分项了,即使我到了申请截止也没发出paper,暑研拿到的推荐信也能证明我的科研能力。由于搬砖积极,组内成员配合默契,我们两个月内很快做出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写paper。我觉得做出一定成果肯定会给导师留下很深的印象的,再加上我每周按照GGU的建议发weekly report,导师很nice地答应帮我写推荐信。所以一篇好的推荐信,作用要强过一篇paper。
最后说下GT方面,因为对于理工科申请不是很重要就放在最后吧。我大二考了托福,用来申请交换用的,然后大三寒假考了103。后来发现牛津大学要求口语25,暑假在英国又考了107,不过口语分还是不够,暑研回来之后就又考了一次,把口语刷到了25。其实现在想想没必要,因为可以在申请结束之后再考,这时候的分数完全被牛津大学认可。不过当时比较犟,就想着刷掉算了。GRE也是,由于大二到大三那段时间犹豫要不要出国读博,也没准备GRE,一直拖到大三上再考。第一次321,压线水平,当时觉得自己没好好准备,完全能考好点,就在下学期又报了一次,还作死把时间选在考试周,所以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觉得最好是大二考一次托福,用来申请交换项目,然后大二暑假专心刷GRE,不要留到平时上课的时候准备,争取一遍过。然后大三寒假可以刷一次托福。而且这些语言考试达线就行,没必要太纠结分数高低。
2申请季
我的申请季应该是暑研回来之后开始的,这个时候差不多有了理想的school list,CV也更新了暑研的内容,然后就是SOP了。这个是GGU的强项,我觉得要多和mentor交流,隔段时间再读一下自己的SOP再做修改,直到最后满意为止。我记得我当时修改了四五遍,线上讨论也约了好几次。而且针对自己想去的学校就不要用统一模板了,针对性地说出自己想去的原因,这样才有诚意。就像GGU培训时提到的,一份好的文书就是一份声情并茂的情书,真情实意才能吸引招生官的目光。同时也不要忘记发些套磁信,虽然大部分老师不回,有些回复我的也只是祝你成功之类,但能套上总归是好的,我有同学就成功套到了老师的面试邀请。
接着就是挨个提交申请,注意每个学校要求不同,这个GGU也会提醒的,不过最好自己注意一下。提交完就要准备面试,把之前的科研ppt拿出来整理整理,再把之前的专业知识复习一下。有的面试官会问很专业的知识,而且比较细节,这个就要看个人复习情况了。当时牛津大学面试我的时候,一个面试官问了不少专业性知识,我当时复习得不是很好就没有答出来,也打乱了自己面试的节奏,导致面试结果很糟糕,被牛津放到了第二批录取审查(牛津分三批审核,不过只有第一批来得及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学校不提供funding)。
之后就是等待了,这段时间我也没闲着,又发了些套磁信,不过依旧是没有套到。在认清暑研学校估计去不了的现实后,我这段时间压力也是蛮大的,直到最后收到伯克利的offer,才如释重负。
3总结
我的申请比不上GGU里的一些大神那样横扫,不过一波三折后也有满意的结果。我觉得这段过程,从大一对出国的概念只是受到学长学姐的影响,到最后经历了放弃再重新坚定信念的过程,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满意的offer,更重要的是,我能够想明白自己以后的道路,是收获一个自己真正想要去过的生活,一个听从自己内心召唤的独立的自我,而不是随大流,复制粘贴别人生活,或者是为了所谓的标准去活(比如自己没想明白就去走一些热门的“路“,最后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其实生活没有什么标准,或者模板之言,找到真实而独立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要相信一句很老套的话,努力了,一定会有好结果。
毕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呐!
4夸夸GGU啦
我是在大二就接触了GGU,到了大三决定要出国深造的时候和GGU签约。GGU给我匹配的mentor是自己的直系学长,所以对于我的情况比较熟悉,在暑研,改CV方面给了很多专业建议,后来由于学长的科研比较繁忙,GGU就很快帮助我更换了mentor,研究的内容和我希望申请的方向一致,所以对我申请季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包括在选校,选导师,修改科研PPT等方面都给出了非常专业的指导。而我的GGU培训师姐姐无微不至地发各种邮件提醒我每个时间节点做什么任务,什么时候准备CV,什么时候准备PPT,面试等等,每次我完成一件事,培训师姐姐都会即时更新下一个任务的指导,所以我的申请季被培训师姐姐安排得井井有条,要比我身边的同学更早准备好相关资料。最后就夸一下GGU强大的修改文书服务啦,我的CV是培训师姐姐帮忙修改的,SOP是和mentor反复讨论很多次才定的稿,最后交给native speaker进行语言润色,和之前自己写的文书相比可以看出质的飞跃。所以很感谢GGU,以及培训师姐姐和mentor的一路帮助与陪伴。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