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应用型也要加强一流本科建设”,应用型高校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迈向一流?这是当前正在转型或即将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关注的话题。
应用型高校的模式与特色
应用型大学的出现同高等教育功能的拓展有关。
传统大学以保存和传授知识为主,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德国大学的崛起使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此后美国大学将社会服务拓展为大学的第三项基本功能。
应用型高校明确作为一种类型出现,可以说是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突出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奥地利、瑞士、芬兰、荷兰等国都在大力推动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形成了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有一些显著特点——
◪ 一是作为与学术型研究型综合大学并列的高等教育部门存在;
◪ 二是这些应用型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同时要求有一定年限工作经验;
◪ 三是学生来自职业教育中学或中专的比例较高;
◪ 四是教学和科研均强调应用型,而非学术发表。
欧洲国家的应用型大学并不属于职业教育系列,更强调科学的应用,是应用科学大学或学院。
我国台湾地区的应用科技大学,其办学的定位也是非常明确的,如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在谈到该大学的目标时就明确提出“两不要”和“两要”,“两不要”就是“不追求世界排名”和“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两要”则是“要为企业培养优质实务人才”和“要为产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
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行业性与国际化
与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向不同,一流大学指向的是国际,是在国际范围内争高下。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指向则是地方性,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解决当地企业的技术问题,为当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些高校要解决的通常并不是学术前沿问题,更多的是理论、科学原理或是新技术如何在现实中应用并加以改进的问题,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术发表。
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中,有不少高校将自己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和国际化”,或者是定位于“行业性、应用型和国际化”,也有些高校定位为“城市型、应用型和国际化”。那么,地方性与行业性、城市型、国际化是什么关系呢?
地方性行业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最重要的特性或者说本质属性是地方性。城市型和行业性都只是强调其服务的范围而已,城市型更强调其服务于所在城市的发展,解决其所在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些高校提出行业性定位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是行业主管部门创办的高校,服务于该行业的特色比较明显。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原部属高校的行业院校大多已下放到地方,这些高校已经很大程度上地方化了,因此所服务的某个行业主要是所在地的某个行业。
换句话说,行业性也是有一定地理范围限定的。相对于行业性、城市型来讲,地方性的特点对于应用型高校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服务范围与服务目标,甚至规定着学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
地方性国际化
地方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重要的特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一流大学的面向不同,一流大学要面向国际,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比较和排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主要服务于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型高校可以不关注、不参与国际化。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应用型高校参与国际化重在师生的国际交流、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学习、专业的认证或者国际的应用型科研合作等,国际交流的圈子更多聚集于应用型或应用导向比较突出的国外高校,而非以学术研究取向的高校为重点。目前,国内的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强调国际化时,并没有强调应用性的导向,只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或者仅仅是让学生有更多留学经历,这就与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简单地强调国际化就会把应用型做“空”了。
扎根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之路
地方性是应用型高校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服务范围和努力的方向。如果应用型高校办得比较好,就必须扎根于地方,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推进器。相应地,这就要求这些应用型高校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深深地打上地方性的烙印。
那么,如何来判别应用型高校是否真的扎根于地方,对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呢?
齐格勒(Ziegele)等人测量了与应用科学大学的应用性导向相关的两个领域:地方事务的参与和知识转移。
地方事务参与度有六个指标——
☞ 本地(50公里邻近地区内)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占比;
☞ 本地工作的硕士毕业生占比;
☞ 在本地完成实习的学生占比;
☞ 高校教师与本地的一位作者共同发表著作占比;
☞ 地方提供的资助在高校获得的第三方资助中的占比;
☞ 与地方上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占比。
知识转移维度的测量有九个指标——
☞ 与一位企业员工共同完成并发表的学术著作占比;
☞ 每一位学者拥有的来自于非官方赞助者提供的第三方资助;
☞ 取得专利的绝对数量(每千名学生十年期间);
☞ 十年间每千名学生取得的专利数量;
☞ 与校外合作伙伴共同取得的专利占比(十年期间);
☞ 每一位学者拥有的衍生公司的数量 (全职工作的学者);
☞ 至少在一项国际专利里被引用的高校出版物的占比;
☞ 高校基于培训活动取得收入在整个学校收入中占比;
☞ 毕业生创建企业的数量(每千名毕业生)。
其实,应用型的导向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两个领域,还体现在教与学领域、科研领域、国际化领域,这五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应用型大学的应用特色。
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主要目的是使这些高校能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与“一流”相关的评估和评价在国内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是非常有效的动员和激励工具,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能够在这种类型高等教育主导功能的发挥上起到表率和示范性作用,体现在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应用性科研和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努力上,也体现在校企结合与产教融合方面。
在设定一流应用型高校的相关评价指标时,特别要注意突出这类院校应有的导向、使命和特征,有效地避免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名不副实”“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出现。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